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大学(1922-1927)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红色学府,以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人文环境和社会影响力推动着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诞生于1919年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因共同的社会背景、历史使命,与上海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上海大学相当一部分教师群体因其具有《觉悟》撰稿人和上大教师的双重身份,成为联结上大发展壮大和《觉悟》宣传的桥梁和纽带——上大教师群体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式,将《觉悟》倡导的政治观点、理论思想渗透到青年学生群体,对青年一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间接的促进了理论的传播与发展;上大教师群体带领学生组织的革命实践活动也进一步印证了革命方向和理论的正确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中国的革命事业。除此之外,《觉悟》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作用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思想宣传和政治批评的公共空间,启发人们的心智,开阔人们的眼界,在动员组织大众方面则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上海大学的教师群体在上大进行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就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觉悟》的缺陷,成为革命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催化剂,同时也成为培养革命人才、推动革命后续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本文拟对1922-1927年间上海大学青年教师群体如何通过《觉悟》开展思想宣传与政治批评,以及促进早期上海大学的中共学生运动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及理论指导下的革命活动的开展。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学术界关于上海大学的发展、学生运动等方面以及《觉悟》的内容、地位、作用等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并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首先主要介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历程、《觉悟》的发展阶段和上大教师群体的基本概况。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发展演变和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无疑为新青年的塑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觉悟》的创办历程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息息相关。针对上海大学的教师群体主要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教师群体的年龄、籍贯、职位、教育背景以及参加的活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分析和总结。其次主要探讨了上大教师作者群的政治思想,以邵力子、施存统、李汉俊为代表讨论分析知识分子阶层对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等的看法和主张。再次主要探讨上海大学教师作者群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者应担负的职责、上大办学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多层次、多种类教育模式的发展。最后在社会思想方面,主要聚焦于当时引起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包括女子剪发、女子教育、废娼运动、恋爱婚姻和劳工权益等。上大教师作者群针对国家民族发展、教育和社会等方面在《觉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启发民众思想,动员组织大众,为中国革命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密切联系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大众的深厚感情,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