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动结式由谓语动词和结构补语两部分组成。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行为、变化等,结果补语补充说明行为变化的结果,主要由形容词充当,少数由动词充当。汉语动结式因其本身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与学习者母语的对应形式多种多样,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研究根据Talmy事件框架理论中的因果事件框架和基于事件框架下的语言类型学研究,将汉语动结式和对应的波兰语的结果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语是典型的卫星框架语(动词由“动词+补语”组成),而波兰语是典型的动词框架语(对应的结果结构只有一个动词),并在中波语言对比的基础上将汉语动结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对应的波兰语结构中的谓语动词包含方式因子)和模式二(对应的波兰语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不包含方式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波兰语为母语的汉语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汉语动结式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考察了教学方法(按词和按词组教学)和因果事件框架对动结式习得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对母语为波兰语的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动结式的习得影响不大,即对初级阶段的汉语动结式教学,按词或者按词组教学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因果事件框架对母语为波兰语的初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动结式的习得有较大的影响,与波兰语模式一对应的汉语动结式习得情况较好,与波兰语模式二对应的汉语动结式习得较差。在进行汉语动结式的教学时,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教师应注重语言类型对学习者动结式习得的影响。根据以上结论,笔者对动结式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总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二部分为绪论和研究综述,总结了前人在动结式的语法性质、第二语言习得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第三部分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因果事件框架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包括因果事件框架的认知模式以及汉波英动结式因果事件框架的对比;第四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实验;第五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教学启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论作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