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债券融资研究是企业融资决策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研究大部分是在西方经典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制度环境的差异,在研究我国企业的债券融资决策时,这些理论并不完全适用,需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独特制度特征。企业的融资行为不仅取决于企业的微观决策,还依赖于企业经营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不同制度环境对企业理性选择融资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将制度分析的方法纳入了公司融资微观决策的分析中,通过考察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特点及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在制度变迁中的融资理性选择及债券融资产品条款设计相关问题。全文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一是总结归纳了公司债券融资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二是揭示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密切相关,提出公司债券融资决策时,必须结合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来讨论;三是通过借鉴成熟市场公司债券融资发展的经验并比较我国债券市场目前的状况,找出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的努力方向;四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分析公司债券融资的创新原理,探讨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公司如何选择债券融资产品,优化债券方案,创新发债条款,以达到高效率、低成本融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分析,本文总结出影响我国债券市场的制度约束既有宏观因素,也有微观因素。第一,债券发行中的行政审批制约了企业债券融资的积极性。有关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对发债企业的资格要求较模糊,增加了企业债券融资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第二,公司治理缺陷阻碍了企业寻求债券融资的积极性。由于对风险的控制,债券发行有意识向国有企业倾斜,而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自身缺乏独立市场主体地位意识,面对市场监督的软约束及债券融资面临到期按本付息的硬约束,企业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第三,市场配套机制不完善。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市场中介专业化程度不足,影响了债券市场的公开透明性;市场交易品种单一,缺乏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参与热情不高;投资者需求不足,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制约了债券一级市场的发展。第四,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价格机制失灵,公司股价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反映缺乏效率也鼓励了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这些制度性缺陷,导致了企业微观决策的扭曲,造成了公司债券融资在我国发展滞后。本文还从企业的角度考察了企业如何通过债券产品创新实现利益最大化及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指出公司在发行债券时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规避政策风险,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较少的约束条件换取高效率的融资。债券产品的定价与其自身风险密切相关,在一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公司债券融资创新主要通过条款设计创新来减少债券的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文中列举、分析了近年来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时通过条款设计创新成功实现公司债融资的案例,对有类似融资意向的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