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项目课题“深水钻完井关键技术”(2006AA09A106)子课题“深水隔水管与井口技术”为依托,面向南海特殊环境,系统开展深水钻井隔水管强度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在隔水管耦合动力分析与波致疲劳特性评估、隔水管涡激振动数值模拟与疲劳评估及抑制技术研究、隔水管悬挂动力分析与避台管理、隔水管-井口系统整体分析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研究进展,在理论方法上有所创新,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钻完井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主要研究进展归纳如下:1隔水管耦合动力分析与波致疲劳特性评估建立包含浮体、系缆与隔水管在内的超深水系泊钻井系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耦合系统模型进行时域随机振动分析,基于作用在浮体上的环境力与每个时刻的细长结构响应之间的动态平衡确定浮体运动与隔水管响应。分别基于耦合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隔水管动态响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指出,隔水管的极端响应主要由平均浮体偏移与低频浮体运动控制,传统方法将低频浮体运动作为准静态效应进行处理是不准确的。基于耦合系统分析方法对隔水管的波致疲劳特性进行分析与评估。分析并比较波浪载荷与浮体运动、低频载荷与波频载荷对隔水管造成的载荷效应,识别隔水管的关键疲劳部位,指出浮体运动是隔水管的首要疲劳载荷,低频疲劳对波致疲劳具有重要贡献且受浮体与细长结构之间耦合效应影响显著。2隔水管涡激振动数值模拟、疲劳评估与抑制技术研究基于RNG k -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针对隔水管在海洋环境中的实际雷诺数范围,对二维管柱的涡激振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管柱响应的不同分支、漩涡泄放模式及频率响应特性。数值模拟结果与经典实验吻合良好,研究发现一个新的响应分支—“超低幅分支”,提出升力系数中高阶频率的出现是导致圆柱响应由高幅分支向低幅分支转变的主要原因。以基于风险增强的疲劳准则进行隔水管VIV疲劳评估,考虑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与内在偏差,克服了常规疲劳准则的局限性。针对长期海流分布对隔水管进行标准VIV疲劳分析,计算确定隔水管的基本疲劳损伤。识别控制疲劳损伤不确定度的随机变量,进行标准疲劳灵敏度研究,确定疲劳损伤不确定度,评价VIV疲劳安全因子大小,并进行疲劳强度评估。对深水钻井隔水管VIV抑制技术进行研究。对装有减振器的管柱进行VIV数值模拟,研究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与机理,并对减振器尾角进行优化分析。研究浮力块分布形式对隔水管VIV疲劳特性的影响规律,从抑制VIV疲劳损伤角度出发,针对不同的浮力块覆盖范围推荐相应的浮力块分布形式,并总结优化准则。3隔水管悬挂动力分析与避台管理对超深水钻井隔水管进行起下作业分析,目的在于合理确定隔水管的浮力配置,确保隔水管起下作业的安全运行。研究不同浮力配置下隔水管的轴向张力波动特性,确定浮力配置的需求范围,并对浮力配置部位进行优化分析。对硬悬挂与软悬挂模式下隔水管的轴向动力特性进行研究,比较隔水管在两种悬挂模式下的服役性能。对比分析隔水管在两种悬挂模式下的轴向响应与张力波动特性,并讨论隔水管在两种悬挂模式下的作业风险。对超深水钻井隔水管进行台风自存分析,研究台风条件下悬挂管柱的服役性能,探讨隔水管悬挂自存的可能性。计算确定隔水管悬挂自存的作业窗口,并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隔水管的适用悬挂长度。对超深水钻井隔水管进行避台撤离分析,从保证隔水管结构安全角度出发对钻井船的航速和航向进行优化分析。研究隔水管顶部应力或上球铰转角在不同钻井船航速或航向下的响应规律,确定钻井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悬挂不同长度管柱实施撤离时的适用航速范围。4隔水管-井口系统整体分析及应用研究建立超深水钻井隔水管与水下井口系统的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以p -y曲线模拟导管与土壤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考虑固井质量问题。分别基于整体模型和解耦模型对隔水管响应与井口系统强度进行分析,比较并讨论两种模型预测结果的差异。研究固井质量、隔水管顶张力、BOP以及导管对井口系统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改善井口系统强度的措施。对隔水管-井口系统进行弱点分析,目的在于确定极端载荷作用下系统的合理断开位置,并用于指导系统设计或部件选型。识别系统的关键弱点部位,并推荐适当的断开位置。对隔水管-井口系统的VIV疲劳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井口系统的疲劳问题。提出保证固井质量、采用小重量短长度的BOP、增大导管抗弯刚度以及降低井口头高度等改善井口系统VIV疲劳特性的措施,指出提高顶张力在抑制隔水管疲劳损伤的同时加剧井口系统的疲劳破坏,当井口疲劳成为影响设计的主要问题时,应谨慎控制隔水管顶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