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在儿童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44例儿童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技术(共91例),其中A组又根据使用n-CPAP氧疗前喘憋发作时间不同,分为5组:a组≤1天;1天<b组≤3天;3天<c≤5天;5天<d≤7天;e>7天;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于鼻导管给氧(共15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喘憋症状、肺部体征改善情况、减轻经济负担情况,以及喘憋发作时间与n-CPAP使用效果的关系。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n-CPAP组)在住院时间、喘憋好转时间、肺部哮鸣音减少时间均短于B组(鼻导管组),但A组住院费用高于B组,以上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尤其在喘憋好转时间、肺部哮鸣音减少时间、住院费用方面的比较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A组(n-CPAP组)与B组(鼻导管组)治疗前后PaO2、PaCO2、SaO2均有改善,且A组优于B组,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改善气促方面,A组(n-CPAP组)予以氧疗后6h、12h、1d、2d呼吸频率均较B组(鼻导管组)明显降低,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予以氧疗≥3d后,两组呼吸频率均能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A组(n-CPAP组)在氧疗6h、12h、1d后喘息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鼻导管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予以氧疗≥2d后,两组喘息好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除第e组(即氧疗前喘憋发作>7天)在住院天数、喘息好转时间、肺部哮鸣音减少时间长于其他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住院天数、喘息好转时间、肺部哮鸣音减少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经济、医疗条件允许情况下,对于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应尽可能在喘憋发作1周内实施n-CPAP治疗,能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氧合,缩短症状恢复时间,但予以氧疗≥3d后,两种呼吸模式的各项指标改善无统计学差异,考虑经济及患儿配合度因素,建议改用鼻导管给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