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状铂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SERS活性初步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纳米粒子常常具有不同于宏观金属块体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或力学等性质。这些性质不仅受到尺寸变化的影响,还与粒子的形状密切相关。因此合成尺寸和形状可控的金属纳米粒子是系统全面研究其性质的必要前提。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与纳米粒子的光学性质密切相关。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检测表面物种的灵敏度,而且在研究某些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光学性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单晶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是可以被合适的入射光所激发,因此制备具有确定表面结构的单晶金属纳米粒子,以此作为SERS基底有望成为沟通粗糙表面和单晶表面的桥梁,而且对于全面认识SERS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尝试合成数种铂纳米粒子,然后将其组装在玻碳电极上作为SERS基底,并以硫氰酸根、一氧化碳和吡啶作为探针分子,研究其SERS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根据El-Sayed研究组报导的化学还原法,合成了不同形状的铂纳米粒子。在室温下,通过改变氯亚铂酸钾与聚丙烯酸钠的摩尔比就可以控制铂纳米粒子的形状。由此合成出具有立方体和削角八面体形状的铂纳米粒子。将上述不同形状的铂纳米粒子分散在玻碳电极上作为基底,分别用SERS和电化学方法对此进行表征。 2.我们以硫氰酸根、一氧化碳和吡啶作为探针分子,研究了其SERS活性。结果表明,分子吸附在铂纳米粒子上的SERS信号比吸附在粗糙铂电极上要强,说明铂纳米粒子的SERS活性更强。另外分子吸附在铂纳米立方体的SERS信号比吸附在球状或削角八面体形状的铂纳米粒子体系要强。通过计算铂纳米立方体和削角八面体铂纳米粒子的增强因子分别为402和206。这表明铂纳米立方体的SERS活性较高。为此,我们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了两个铂纳米立方体间的耦合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在铂纳米立方体的连接区域,纳米粒子通过近场耦合作用将产生较大的局域电磁场增强,其增强因子为2.4×103。
其他文献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是以电化学发光为检测手段,用电化学发光物或电活性物质标记抗原/抗体,利用其免疫反应前后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改变,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测定的一种方法。
随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分子识别在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及材料学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分子识别所包含的信息简单而有效地向外界传递,可通过巧妙设计的分子器件所发出的光学信号来表达这种信息。这些分子即所谓的荧光化学传感器。荧光传感器能够将分子识别的信息转换成荧光信号,而基于主客体作用机制设计、制备的各种荧光传感器也是化学传感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论文基于双功能集成策略,在Klarner刚性分子
英语中考的考查形式决定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弱化,即使部分地区进行英语口语和听力测试,甚至实行相对科学公平的人机对话考查方式,但是其考查内容的统一性、不变性,也让这种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措施变成了机械化、单一的考试。面对这种现状,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就值得每位教师反思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几个策略。  第一,阅读积累。阅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