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s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我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收入分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内容,考察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离不开对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的探讨。在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所具有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以及广覆盖性,与我国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必然要内嵌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之中。因此,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对于缩小数字时代进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系统梳理现有文献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收入分配差距细分为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和群体收入差距三个维度,通过理论逻辑分析、计量实证检验以及案例分析,重点研究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各细分维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关于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相较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成本降低效应、渠道拓展效应以及减贫效应倾向于为农村地区居民带来更快的收入水平提升效应,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主要是通过数字素养提升效应、收入结构优化效应以及创业概率提升效应这三个机制来实现。也即是说,相较于城市,数字经济更有助于通过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优化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帮助农村潜在创业家庭开展创业活动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更有助于促进低物质资本和低社会资本家庭收入水平提升,由此体现出数字经济的通用性和普及性特点,但是更倾向于提升高人力资本家庭收入水平的实证结果并未体现出数字经济的通用性和普及性特点,可能的原因在于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由此表现出更有利于高学历、高知识群体收入水平提升。第二,关于数字经济与地区收入差距。整体上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即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扩散-涓滴效应和创收均等化效应倾向于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居民带来更快的收入水平提升效应,进而促进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缩小,且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机制分析结果来看,地区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市场一体化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是数字经济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三个渠道。换言之,相较于发达地区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促进要素流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有助于促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融入国内大市场以及有助于促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为其带来更快的收入水平提升效应,从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第三,关于数字经济与群体收入差距。整体上来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缩小群体收入差距,有助于降低家庭在群体内部的相对剥夺程度,即相对于高收入群体,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成本降低效应、渠道拓展效应与减贫效应倾向于为低收入群体带来更快的收入水平提升效应,进而促进我国群体收入差距缩小。从时间效应上来看,数字经济对群体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具有时间增强趋势,表现出显著的可持续性。从机制分析结果来看,通过数字素养水平提升进而降低其相对剥夺程度是数字经济缩小群体内部收入差距的渠道之一。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高学历群体、女性群体、未婚群体、非农户口群体、具有党员身份的群体以及互联网使用群体倾向于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得更高的收入。第四,关于案例分析。首先,从未来目标和主攻方向可知,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作为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的现实案例具有很强的契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文的研究结论提供现实支撑。其次,从理论逻辑分析可知,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三大主攻目标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收入差距来进行赋能。最后,从实践模式解析可知,数字经济赋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实践模式可以抽象归结为“块状经济”、“山海协作”以及“让利于民”,且三者分别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收入差距缩小具有较为一致对应性。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研究视角的创新。在现有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中,大多基于定性的角度探讨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鲜有从赋能的角度探讨数字经济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改善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鉴于此,本文将数字经济、收入分配以及共同富裕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之内,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数字经济如何赋能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既有研究的不足。其二,研究内容的创新。一方面,在现有关于收入分配的研究中,鲜有将其置于共同富裕背景下,从收入分配的三个细分维度即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以及群体收入差距来实证考察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效应。鉴于此,本文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从收入分配的三个细分维度入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一定的边际贡献。另一方面,很少有学者基于现实案例来研究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效应。本文结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践,借助案例分析进一步考察共同富裕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一定的边际贡献。其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在既有相关文献中,较少基于案例分析方法来研究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或共同富裕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选取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为现实案例,深入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浙江经验,通过理论逻辑分析和实践模式解析,对其进行经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我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其他文献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
期刊
烟草黑胫病是由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引起的土传病害,是烟草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给烟草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迫切需要研发烟草黑胫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本研究采用大蒜切片废液为原料制备大蒜酵素,经3个月厌氧发酵,大蒜酵素pH值由6.80下降到3.16。在烟草盆栽防病试验中,在烟草移栽过程时,采用稀释300倍酵素结合定根水进行浇灌处理,以商品杀菌剂为阳性对照。
会议
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既是坚持并贯彻落实“两山”理念的直接需要,也是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途径,而完善的交易体系是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与基础。对此,需要从主体、平台与市场3方面着手推进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交易体系建设。其中,交易主体建设包括培育并发展资源资产运营管理主体与产业经营主体2方面,他们分别是交易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交易平台建设包括县、乡、村三级交易服务机构的打造与运行,一起履行登
期刊
采用升流式微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启动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耦合异养反硝化(SNAD)工艺,考察了颗粒污泥性质与膜污染行为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统计学手段评估了启动中颗粒污泥特性与膜污染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由厌氧氨氧化工艺(Anammox)历经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ANON)启动SNAD工艺过程中,颗粒污泥浓度(MLSS)、胞外聚合物(EPS)、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及EPSp/EPSc比值呈
期刊
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提升,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涉外法治人才多语能力培养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精多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实践为例,阐述了创新育人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协同课堂内外教学、发挥校本优势和特色等多维度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涉外法治人才的多语能力培养实践可为相关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我国涉外人才培养质量提
期刊
森林“四库”论述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森林生态系统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引领等功能,同时也提出了森林资源价值转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思路。“林权均山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与传统林业发展困境下,推动森林资源经营权流转、探索森林资源规模经营、高质量发挥森林“四库”作用至关重要。采用理论探索与案例分析法,在梳理森林“四库”论述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银行”
期刊
超滤膜工艺是现代自来水处理工艺的核心技术之一。膜污染是影响超滤膜工艺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性制约因素。超滤过程与在线絮凝和凝聚-絮凝耦合可取代传统混凝沉淀工艺,有助于同步实现膜污染控制、药耗降低和污泥减量。膜污染控制效果与絮凝剂的投加方式、种类、以及有效浓度等因素相关,目前,尚缺乏深入系统的定量研究。此外,新型膜污染控制手段与絮凝技术结合的效果及对出水水质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研究以南水北调
学位
西部地区在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对外发展、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中,形成了对多领域、多层次、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但当下西部地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尴尬又无奈的处境,主要体现为人才需求多元但人才结构单一,人才培养形式多样而培养质量不高,人才数量不足又难以留住人才几个方面。这与西部地区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不全密切相关,也跟西部地区薄弱的人才培养基础和欠优的人才环境有相应关系。为纾解困境,通
期刊
涉外法治工作的开展将助力我国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培养优秀涉外法治人才是我国涉外法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经之路,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等经贸合作的开展和解决存在的各类争端问题。当前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高校培养模式落后、实务部门需求错位、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更好解决当前培养困境,应当着眼于涉外法治人才中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建议通过实务部门明确培养导向。高校培养对接需求并且积极学
期刊
在教育模式上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交叉共融,是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涵。新时代法学建设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宜秉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原则,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法学教育阻断了法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的知识贯通,造成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学用脱节。面对这一困境,相关各方虽然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革新,从法学学科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予以交叉融合培养,且着力推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并促进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