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原产我国,属无患子科,俗有“岭南果王”之称,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南亚热带代表性水果。我国是荔枝的主产国,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海南是荔枝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早熟荔枝的主要产地,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主要开展了海南荔枝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和评价,荔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指纹图谱的构建,荔枝叶片、果皮、种子功能成分评价等研究,为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提供依据,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对海南省野生、半野生荔枝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了海南野生、半野生荔枝生长、分布现状,绘制了野生、半野生分布图;抢救性收集到了120余份荔枝种质资源。2、研究制定了荔枝种质资源描述规范、质量控制规范和数据标准,构建了荔枝种质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并依据规范对资源进行了评价,获得10000多项科学数据,建立了海南荔枝种质资源网络共享数据库,并筛选出优异种质30多份。3、利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96份和60份荔枝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3条ISSR引物共计扩增得到180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13.8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0.56%;3对AFLP引物扩增得到1218条谱带,多态性条带达1125条,比例为92.36%,ISSR和AFLP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分布在0.478-0.874和0.616-0.846之间。两种分子标记聚类结果表明:野生荔枝种质覆盖了各个类群,半野生种质存在少数几个类群,而栽培种质几乎集中在同一类群,两种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4、研究表明,海南荔枝种质资源之间遗传基础虽然比较宽,但大部分荔枝材料之间亲缘关系比较接近,遗传基础比较狭窄,其相似系数成偏正态分布,遗传差异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野生类型之间。栽培荔枝(半野生荔枝)与野生荔枝明显区分开,而且采自同一林区的野生荔枝的亲缘关系较不同林区的近,有很强的生态区域特点,霸王岭的野生荔枝被分成不同的类群,说明霸王岭的野生荔枝遗传多样性较其它林区的野生荔枝丰富,是野生荔枝中的核心地区。5、利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11个荔枝主要栽培品种的SSR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均可以将11个品种完全区分,并能赋予每个供试材料唯一的条形码,该结果可为品种鉴别、新品种审定及品种保护提供可靠的DNA分子证据。6、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辅助技术提取荔枝叶片、果皮和果核中的总酚、总黄酮和多糖类物质,分析了这三类物质的提取工艺条件和提取工艺,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荔枝总酚、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制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新方法,其提取率较传统方法显著提高。7、进行了紫娘喜、丁香和南岛无核荔枝果皮和果核的酚类物质含量的分析,经测定荔枝核中主要发现6种酚类物质,分别为原花青素A1、A2、根皮苷、柽柳黄素3-芸香糖苷、儿茶素与芦丁,除根皮苷以外,其他均为黄酮类物质。阐明3个品种荔枝叶的40%醇沉多糖包括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和葡萄糖,而80%醇沉多糖则仅包括阿拉伯糖、鼠李糖、半乳糖;对荔枝酚与荔枝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评价,就酚类物质而言,三个荔枝品种叶的酚类物质活性均高于果皮和种子。就多糖而言,各个品种的活性差异显著,三个品种不同器官活性有明显差异,紫娘喜品种果皮的活性高于果核与叶子,而丁香品种叶子多糖的活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