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交通工具被机械交通工具所取代的过程,是一个牵一动百的联动过程,其影响所及不仅广泛辐射到工商、市场等经济领域,而且还密切关系到人们的生计活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流动和社会关系,甚至对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影响至深。因而,以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为切入点,通过对近代交通建设情况及其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考察,并进而透视它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效应,无疑是拓展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具体可行之举,也是进一步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河北地区1918—1937年的公路建设,与中国近代化需求、政府领袖和社会精英的倡导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公路建设经历了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筑路方式,即商人修办、官方修办和以工代赈。全省公路建设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取得了一定成就,初步完善了公路管理体制,民营汽车运输业务和官办汽车运输业务得到拓展,公路建设不仅加强了河北省内外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效地带动了沿线地区商业的繁荣,给普通民众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对社会风气和居住条件也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公路网络的初步覆盖,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也更加频繁,汽车运输布局逐渐从沿海向内地,从干线向支线延伸,一些原本闭塞的乡镇随着公路的修通繁荣起来,新思想的传入使得旧观念受到冲击。河北地区的公路建设和运营,也存在着许多偏失。主要表现在:与其他省份相比,虽然其公路建设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工程质量不如人意,利用效率也相对较低;所修公路多出于军事和政治的考量,而对其经济价值则较少措意;由于运营成本较高,运输数量受到了很大制约;未能形成完善的铁路、公路和水路联运网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伕派料和强取豪夺问题。虽然如此,但它毕竟为这一区域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故应以客观和辩证的态度估而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