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整个证券市场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然而,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和监管不力,许多农业上市公司以“农业题材”上市,到股市中去“圈钱”,但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却频频投资于非农产业,“弃农”而去。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进行各种非农扩张已成为普遍现象,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主业发展后劲令人堪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总体水平偏低;债务的内部结构不合理,长期负债偏低,存在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股权结构繁杂;股权流动性差等。自MM定理诞生以来,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按照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企业融资顺序应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即内部股权融资优先,债权融资次之,外部股权融资最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股权融资偏好),农业上市公司总体上呈现着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相违背的融资结构,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农业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两类不同的股权在流通转让时具有截然不同的定价方式:流通股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流通股的价格则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股权结构的人为分割造成了“同股同权同利”基础的伤失,从而为不同的股东带来不同的利益,利益的差别导致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各自追求不同的价值目标。同时,农业上市公司特有的股东结构使得国有股占据着绝对的控制权,从而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易受国有控股股东的目标取向所左右,这就为公司的国有股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攫取上市公司的利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农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乃至整个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及其影响,已经成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现有的资本市场架构下,影响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首先是微观因素,包括公司的非债务税盾、成长性和股权结构等;其次是宏观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所得税和通货膨胀等。文章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寻找优化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思路及对策,为农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