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时期。魏晋玄学正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时,中古时期思想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王弼正是这朵奇葩的创始人之一。在王弼的玄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 首先,王弼对“有无”关系的论证,阐明了万物之具象与抽象之关系,将社会人事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王弼从“有无之辨”出发,提出了“得意忘言”的哲学致思方式,从而厘清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指出二者有不同的功能,认为“得意忘言”的途径是越“言象”而体证“意”。在王弼的政治价值理念里,王弼进一步对“有”、“无”,“本”、“末”相互关系的论证,认为“有无本末之辨”是政治价值理念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之源。这样,王弼通过对“有无”问题的论证,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解决了封建政权与新兴士族之间的关系,将封建社会的形成、运行等纳入到“无”这个范畴,以满足于乱世中的封建国家建设的需要。 其次,王弼在其政治伦理思想中提出了“名教本于自然”的政治制度设计。在王弼看来,“本于自然之名教”是封建国家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王弼认为,“体用如一”的思维观念是沟通“自然”与“名教”的桥梁。他通过对“体用何以如一”、“理想社会的具体设计”来证明乱世中的封建国家,建立“本于自然之名教”的重要性,其具体措施就是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的政治伦理策略。王弼认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秩序应该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政治制度的设计者必须做到“守母以存子”,“以寡制众”、“以一御多”,要求封建君主在具体的治国过程中,应该遵从“适时居位”的伦理原则。王弼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的论证,包含着对老子“崇本息末”的继承和发展,这实为王弼玄学政治伦理思想显著特点。 再次,王弼提出了封建社会顺利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封建君主的伦理问题。封建君主就是保证封建社会顺利运行的政治行为主体,他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就是封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乱世的魏晋士人说,渴望出现一个有情的封建君主来推行新的封建社会运行秩序,是保全他们利益的必需。于是,王弼首倡“圣人有情”。王弼通过“援道入儒”的方式,提出了孔子是“无”,老子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