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南部萨嘎以南发育一套晚白垩世-古新世含放射虫动物群深水相沉积地层。它们属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及该带之南的沉积地层。本文放射虫化石研究,在解释缝合带复杂的地层层序、古海洋盆地演化、揭示新特提斯洋最终关闭及印-亚板块全面碰撞时间、过程等方面,可提供主要的微体古生物学证据。本文选择了西藏南部萨嘎城南部的桑单林和折巴乡具有代表意义的4条剖面进行了放射虫研究,为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补充新的材料和认识。
本次研究共处理放射虫样品138件,其中94件样品获得放射虫化石,共获得放射虫单体2110个。鉴定出放射虫2个目20科32属47种,新建立1个种Calocyclas sangdanlinensisn.sp.。同时对其中的30属41个种或未定种及3个属种未定的化石做了系统分类和简单描述。划分出1个放射虫带和5个放射虫组合,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ian至古新世。
晚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时代为Cenomian至Turonian。其中Cenomian放射虫分布在剖面SⅠ的第10层,包括Archaeospongoprunum tehamaensis带,可与加利福尼亚大谷系的Archaeospongoprunum tehamaensis带对比。
Turonian放射虫分布在剖面SⅠ的第11、19-20层及剖面ZⅠ第3-4层。划为Dictyomitralamellicostata-Squinabollum fossilis组合和Holocryptocanium barbui-Dictyomitralamellicostata组合,分别与克里米亚地区Alievum superbum带上部和下部对比。
剖面SⅡ第5层建立Stichomitra communis-Archaedictyomitra squinaboli组合,时代为Cenomian晚期至Turonian。
古新世放射虫分布在剖面SⅢ第3-4、6层和剖面SⅠ第16层。剖面SⅢ放射虫动物群划分为Lychnocanoma costata-Orbula comitata组合,与西北大西洋Bekoma campechensis带的Peritiviator dumitricai亚带可以进行很好的对比。剖面SⅠ包含Lamptonium-Calocyclas组合,与北大西洋Bekoma campechensis带可对比。
在古近系蹬岗组中获得的放射虫化石Lamptonium pennatum Foreman和Lamptonium colymbus Foreman在北大西洋有比较短的地层分布,能够将地层时代确定为古新世晚期。与前人在同一地区将其归属于典型始新世早期放射虫组合的观点不同。
本文通过对西藏萨嘎一带深水相放射虫动物群的研究证实该地区古新世新特提斯洋残留海盆的存在。同时,依据取得的放射虫动物群时代及其和地层分布特征,识别出研究区发育的近东西走向的倒转向斜构造,向斜轴面倾向北,核部为古新统,两翼为上白垩统,南翼正常而北翼倒转。褶皱构造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阶段由北向南逆冲推覆作用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