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遗传、环境和主观能动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其中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就是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自我调节的最高形式是对自身发展进行的自我调节即意向性自我调节,是指个体以增强个体功能或优化自我发展为目标,积极协调情境中的要求、资源与个人目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行动过程。主观能动性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很多伟大的教育家的思想都承认发展主体在教育和发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作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受教育者(发展中的人)看成是积极主动的主体,而不是在教育者(教师、家长等)的压制和管束下才能发展的客体。同样,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和当前的心理学理论也都重视主观能动性对发展的作用,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把主观能动性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或者理念,并没有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直接对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进行实证研究。其中意向性自我调节是目前最典型的代表。意向性自我调节是在发展系统论、发展情境论以及青少年积极发展运动中提出的,它是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心理基础。意向性自调节与机体性自我调节相互影响共同对人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得个体成为自身发展的塑造者。SOC理论、毕生控制理论、双过程模型为意向性自我调节提供了理论视角,未来时间透视、未来取向、控制点和自我同一性为意向性自我调节提供了概念框架,结合多个理论和概念视角,可以更全面地看待意向性自我调节。不过目前的研究主要以SOC理论为视角,研究发现青少年期是意向性自我调节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发现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预测当下和未来的积极和消极发展结果。意向性自我调节概念的提出还不到10年,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理论基础较为单一薄弱、测量工具不能反映阶段性特征和领域特殊性、本土化问题的迫切性等。将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征;二是借鉴多个理论模型,结合质化研究的结果,编制结合青少年生活实际并且能反映阶段独特特征和领域特殊性的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测量工具;三是描述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四是探索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五是考察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早期预测因素;六是考察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对重要发展结果的影响;七是探索促进青少年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