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也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耦合机制及其调控关系的研究极具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内涵出发,借鉴经济学、管理统计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将城市化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维度展开,将生态环境从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展开,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进行定性评价。然后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五种模式,并综合运用平面坐标系建立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定量判据体系,作为定量评价城市化与生态建设耦合模式的依据。
本文以萍乡市为例,结合萍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建立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成七个二级功能团对萍乡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进行定性评价:城市化的四个功能团中,人口与空间城市化稳步上升,经济与社会城市化发展波动较大;而生态环境的功能团则基本呈波浪式前进,发展缺乏稳定性。其后本文根据所建立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判别模型,对萍乡市1993~2006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式给出了定量评定:在1993~2006年间,萍乡市城市化和生态环境耦合模式类型多样,以协调为主。过去十多年间,萍乡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涉及到四种类型:协调(11年)、基本协调(1年)、冲突(1年)、衰退(1年)。与城市化的稳步提升相比,生态环境的发展大多呈现先好转再恶化的波动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生态环境建设将面临很大的考验,务必加强宏观调控。因此,文章最后针对萍乡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给出如下调控建议:首先,构建节约型资源与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其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加强萍乡城市服务功能;此外,还应加快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