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脑病科近2年余来的中风病(急性脑梗塞)住院病历入院情况的回顾性分析,结合目前国内中风病证候量表研究进展,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常见证候情况,同时编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诊断量表。方法使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嘉禾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检索,收集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脑病中心脑病科住院,出院中医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西医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塞的病例。收集、统计临床四诊信息,制定专家调查问卷,对四诊信息进行筛选,建立中风病(急性期)四诊信息条目池。对各条目进行专家赋分,并对比《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结果本研究纳入回顾性病例476例,其中男性323例,女性153例,男女比例为2.11:1;年龄范围为32-80岁,平均年龄61.2岁;合并疾病以高血压(62.18%)、糖尿病(25.63%)最多;累计四诊信息2695频次,共190余个不同的四诊信息。其中频次大于100的症状由多到少依次是:偏身乏力或单肢乏力、言语不利、头晕、肢体麻木、口角歪斜、饮水呛咳、精神疲倦。经过第一轮专家调查,形成初步条目池,共11个证候要素。风证22条,火(热)41条,湿证64条,痰证61条,瘀证28条,气滞证39条,气虚证62条,血虚证26条,阴虚证30条,阳虚证41,阳亢证17条。经第二轮专家调查,在初步条目池的基础上进行条目筛选,应用克朗巴赫α系数剔除系数<0.3的指标,同时结合专家对各四诊信息的重要性评分、临床出现频率评分,剔除低于均分的条目,条目保留情况为:风证10条,火(热)16条,湿证20条,痰证21条,瘀证7条,气滞证10条,气虚证20条,血虚证13条,阴虚证21条,阳虚证21条,阳亢证10条。将风证、火证、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等5个证候要素的条目与《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进行赋分比较,采用ROC曲线,其中风证、火(热)证、瘀证的两种辨证诊断方法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证、阴虚证以专家赋分曲线下面积大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赋分;火(热)证、瘀证,《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曲线下面积大于本研究专家赋分;气虚证的专家赋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赋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大于专家赋分。阴虚证《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赋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专家赋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专家赋分曲线下面积大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诊断量表》。结论1.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以痰证、风证、湿证的多见。2.痰证、湿证条目重复较多,可在后续研究中将两者结合探讨。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诊断量表条目的最终确定,有赖于进一步临床前瞻研究,进行临床和专家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