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有学者提出,其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偏差,作为整体教育基本组成部分的课程,其价值取向自然也会出现偏差。过去我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否存在着偏差,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学校体育开展较好的欧美国家体育课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价值取向是如何演变的,当今欧美国家的体育课程有哪些课程模式及价值取向,有何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的方法、思路,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对体育课程的本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几种典型的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自清朝末年开设体育课程以来,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第四部分,对欧美国家体育课程模式及其价值取向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分析了当今欧美国家几种主要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第五部分,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总结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的教训,借鉴欧美国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经验,提出我国当代体育课程应有的价值取向。本研究对我国自清朝末年以来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出,我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大部分时问里都存在着偏差,其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需要。价值取向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于关注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求;片面强调增强体质与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需求的满足与个人的发展;过于强调整体划一,而缺乏灵活性;过于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由于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诸多问题:在内容上,过于繁多,且与生活脱节;在教学中,教师居于强势地位,且习惯于指令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被规训的对象,课堂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在评价上,过于强调运动水平与身体素质的硬性指标,而缺乏发展性指标。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不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感受不到运动的快乐,教学过程就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最终参加相应的考核,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厌烦体育课,或者出于对考试的担忧而害怕体育课。其结果是“老师什么都教了但学生什么都没学会”,少有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本世纪初第8次课程改革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基本扭转了过去只重视社会的需求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需求的价值取向,但也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而欧美国家的体育课程经历了训练主义、体能主义(针对身体的教育)、多功能主义(通过身体的教育)、体适能模式、动作教育模式、发展模式、运动教育模式、人的真谛模式的发展过程。早期的训练主义及体能主义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表现为强烈的社会本位。之后,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合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主要有学科精熟、学习过程、社会重建、自我实现与生态整合五种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这些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在个人、学科、社会三者之间各有偏重但又保持平衡。总的来说,欧美国家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是:由重视体育课程的外在价值转向注重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不再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是关注学习的过程,不再仅仅关注学生体能的发展与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而是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不再只关注个人的发展而是关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所以产生偏差,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忽视了人的重要性与价值,将社会凌驾与个人之上,甚至没有把人当“人”看待,而是把人当作将来安装到社会这部大机器里的一个零部件,出现了无“人”的教育。另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体育本质属性缺乏清晰的认知,我们只看到了体育课程的外在价值,仅仅把体育课程当作一种工具,以实现传承体育文化、增强体质、训练组织纪律性、培养公共道德等社会目的,而没有看到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即体育课程满足人的运动需求,让人获得满足的价值。由于以上两方面原因,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自然表现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本位,而忽视了人的需求与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只有每个人都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学校教育对其而言是其生命中重要的一段,也是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曾说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重视人的价值,将人当“人”看,重视其所思所想,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其在学校里不仅学习到知识,还能感受到快乐,让其自由茁壮地成长,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生活与工作,从而贡献自己的价值,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基于以上的研究与分析,当今我国体育课程应有的价值取向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关怀生命”。体育课程不能仅仅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应该重视人的地位与价值,把目光投射到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之上,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关注他们的需求与感受,实现体育课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相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相统一。体育课程不应片面的强调体质的增强、三基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健康的促进,让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是一种任务,也应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体育课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也应该充满欢声笑语。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喜欢体育课,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与习惯,终身参与体育活动,健康快乐地生活,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