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仿真系统动态仿真算法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系统数字仿真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科学,它可以脱离实际系统,用数学模型代替真实系统,在数字计算机上用数字仿真的方法对实际系统的运行特性等进行试验和研究。系统数字仿真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由于数字仿真直观、准确、方便的特点,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发展十分迅速,应用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对电力系统运行仿真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力系统动态过程分析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为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系统进行仿真计算来了解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工具主要应用于研究和培训两个方面。电网仿真平台是一套电网仿真支撑平台,主要用于研究电力系统各种动态行为和培训。平台基于高性能微机系统,采用VC++语言编译。在系统的初步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仿真支撑系统所需的大部分功能,并进行了精心设计,使得系统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齐全的功能、良好的通用性和开放性。 本文结合电网仿真系统支撑平台开发的课题,广泛地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技术报告以及程序的技术说明,总结和分析了电力系统数字仿真的特点和用途,针对电网仿真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对电力系统动态过程仿真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本文总结了分析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直接法和时域仿真方法两种方法的特点和基本原理。根据课题要求,本文采用时域仿真方法进行电力系统动态仿真。 然后本文应用模块化仿真建模的思想建立了电力系统各元件的数学模型,包括发电机的六种模型模块、励磁系统模型模块和调速系统模型模块子程序,模型采用隐式梯形差分法差分。子程序采用面向模型模块的方法编译。 再次总结了联立求解和交替迭代求解两大类数值仿真方法的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程序流程,详细分析了各元件模块在动态过程分析中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式仿真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思路。 最后编写了电力系统动态仿真应用程序,在具有代表性的系统上进行了各种动态过程仿真。算例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准确,仿真方法正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与自然光相结合的智能照明在国内一直被忽略,大多数建筑物仍然沿用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早上,进入房间的第一个人根据昼光的水平来决定是否开灯.如果把灯打开了,则有
电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国家对智能电网的不断推进,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传统计量系统中的互感器和电能表将逐渐被电子式互感器和数字化电能表所取代,电
本文从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了负荷预测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对各种预测方法进行了讨论,既包括经典预测方法、现代预测方法和综合预测方法,也包括中长期预测方法、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远洋船舶压载水引发的生物入侵问题日益严重。国际海事组织(IMO)已制定相关标准,严格控制压载水的肆意排放。科研人员也在加大研究力度,寻求更
电子式互感器具有动态范围大、数据传输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线性性良好等特点,因而在现代电力系统计量及继电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应用比较普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的不断增加、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电动汽车的大力推广,电力系统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扩大,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隐患,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系统大面积停电,为人身安全与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威胁。本文主要研究考虑负荷波动极限情况下的电力系统薄弱点识别问题,和计及光伏电站出力与负荷相关性的电力系统可靠性评估问题。本论文得到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科技项目(SGTYHT/14-JS
现代城市配电网发展迅速,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同时城市用电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电负荷需求量大,用户对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单靠人工调度管理,已经很难使庞大的网络保持安全、经济的运行状态,更难以满足供电企业降损、节能,提高用户供电质量的迫切要求。 配电网网络重构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有效手段。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网络重构快速切除故障区,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恢复用电,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电价理论是电力市场的核心理论。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确定合理的销售电价,可以促使用户积极参与电力工业改革,调整用电结构和用电方式,使负荷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提高电力系统
当前国内电厂在实施电力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谓“孤岛自动化系统”问题。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不同厂商、甚至同一厂商在不同时期开发的不同版本软件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功能重叠,而且各系统数据重复设置和维护,造成大量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建设信息系统的目标与价值在于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集成与共享的程度越高,信息的价值就越大。当前电力信息自动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最大限度保证现有软、硬件投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