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19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中“乡土”叙述为研究对象,拟探析其身份想象的变迁。借鉴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知识考古学”式的研究,本文将“乡土”叙述的身份想象纳入到特定的时代、政治、文学场域中来探讨“乡土”叙述与“身份想象”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不同于以往侧重从作家作品、题材类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的阅读,在“后改革”时代的特定语境下和中国当代文学范式的规约中,在更为广阔、多元化的背景下,从叙述主体和叙述客体的角度进行“乡土”叙述的身份想象,试图从理论上对此进行动态把握。首先,“后改革”时代语境下,叙述主体的文化身份呈现出了从“田园牧歌”到“去家园化”的趋势,在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叙述主体的文化立场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了从“乡土气息”到“城乡韵律”的变化态势,而这些又进一步导致了叙述主体文化审视或价值判断出现了从“本土话语”到“立场纠结”的复杂状况。无论是叙述主体的文化身份、文化立场还是文化审视都构成了1990年代以来“乡土”叙述主体身份想象的内核。其次,受西方商品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及全球一体化思潮的影响,叙述客体的身份由单一的农民身份走向多元化,并由此带来了其身份内涵的衍变,即由“土地的坚守者”衍变为“城市游移者”。在此基础上,也带来了叙述客体身份想象的内在裂变:是对传统文化的疏离还是精神情感的回归?而叙述主体的身份分化、身份衍变及身份裂变又丰富了1990年代以来“乡土”叙述客体的身份想象。最后,论文提出由本文引发的一些思考。“乡土”叙述的身份想象,实际上是“乡土”叙述和时代变革呈现的“身份”问题,并以此由“乡土”叙述的身份想象来关照“主体性”的重构。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乡土”叙述,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中国当代乡土社会发展的文化表征。在“后改革”时代语境制约下及国家话语规约下的“乡土”叙述身份“被原子化”了,相对疏离于主流话语系统之外。在探索过程中,本文尽可能立足于当代“乡土”小说文本的阅读,对“乡土”叙述的身份想象进行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研究,将“乡土”叙述的“身份想象”看成是构成文学叙述的一种话语方式,并参与到当下“乡土”小说文本的重构。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试图探寻综合多元的研究视角,为当下“乡土”叙事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尝试建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