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抗栓治疗是当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手段。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hydrochloride)是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能够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有明显的抗栓作用,但应用替罗非班等血小板膜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有时会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甚至发生血小板减少症(Tirofiba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大大增加了出血风险。本实验旨在研究应用替罗非班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自2014年5月-2015年1月期间因冠心病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经过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实验组中应用替罗非班超过24小时患者划为实验亚组。共140名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其中男性85名,女性55名。入组患者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肝素治疗,实验组按照替罗非班说明书,根据患者体重进行计算,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包括: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并记录患者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种类及剂量)、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应用替罗非班后/造影术后2h、6h、9h、12h、24h分别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测,并记录患者是否发生出血事件。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血小板基线正常(100-300×109/L)或高于300×109/L,应用替罗非班后24h内出现下述情况:血小板计数<100×109/L判定为血小板减少症。并分度如下: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范围内判定为轻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在20-50×109/L判定为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若血小板计数<20×109/L应判定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事件:实验组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后出现牙龈出血、术肢渗血或血肿、结膜充血、血尿等。对照组术后出血牙龈出血、术肢渗血或血肿、结膜充血、血尿等。最终实验数据借助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若符合正态分布,则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并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则进一步采取t检验;方差不齐则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若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表示为中位数,组间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定性数据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卡方检验。如P<0.05,则判定为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果:在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实验组中(N=84),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数为2例(2.35%),均为男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程度均为轻度,未发生重度及极重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时间为应用替罗非班后的2-9小时和6-12小时,检测到的血小板计数最低的时间点均为应用替罗非班后6小时(分别为95×109/L和87×109/L)。这两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有一位表现为轻度的牙龈出血,另一位无明确出血表现。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与2小时血小板计数基线相比,6小时、9小时、12小时与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差异。2-6小时、6-9小时、9-12小时的血小板变化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12-24小时P<0.05(t=-2.833,P=0.005),说明应用替罗非班后12-24小时,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考虑到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可能存在药物浓度依赖性,将实验组中超过24小时亚组的数据与对照组重新进行分析。结果仍显示与2小时血小板计数基线相比,6小时、9小时、12小时与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差异,而在2-9小时内实验亚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均有降低趋势,9-24小时实验亚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有所回升,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和有所升高。实验亚组与对照组在6-9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P<0.1,在9-12小时和12-24小时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替罗非班可致血小板减少症,但概率较低。2.替罗非班可导致用药早期(6-9小时)血小板计数降低幅度增大、用药后期(12-24小时)血小板计数回升幅度减小。3.血小板数量改变多发生于应用替罗非班早期(2-9小时)。4.应用替罗非班时酌情减慢给药速度可以降低出血风险。5.应用替罗非班后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幅度,血小板计数降低幅度增大可能与出血风险相关,血小板计数是预测应用替罗非班出血风险的有效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