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一个新的领域——网络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给人的自我存在与自我表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自我的存在方式——网络虚拟自我。网络虚拟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属性的认知和评价;而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属性的认知和评价。网络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以Higgins的自我差异论为理论基础,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文献综述、访谈法、问卷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结构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青少年现实自我、网络虚拟自我及其自我差异的发展特点,并探讨了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网络成瘾卷入影响负性情绪的中介机制,以此为研究的基点,结合认知加工的实验范式,探讨了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的自我参照效应及其与现实自我差异对个体情绪认知加工偏向的影响。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结论:(1)《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量表》和《青少年现实自我量表》都共19个题目,五个因素:人际性格自我、自制力、自信自我、伦理道德自我和学习自我;都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我国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测量工具。同时两个量表的结构和内容都一样,也可以将《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量表》和《青少年现实自我量表》合并成《青少年网络虚拟和现实自我量表》,作为比较青少年现实自我和网络虚拟自我的测量工具。(2)青少年对其现实自我有比较积极的自我评价,5个维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伦理道德自我、人际性格自我、自制力、学习自我和自信自我;青少年现实自我总分及各维度从初一到初二阶段先显著上升,再下降,后再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女生在现实自我总均分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青少年被试对其网络虚拟自我的评价不高,五个维度得分上,人际性格自我得分最高、伦理道德自我和自制力得分最低;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总分及各维度在网龄上呈现明显的上升的发展趋势;男生在网络虚拟自我总均分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青少年网络虚拟自我的分数都显著低于现实自我的得分,女生在自我差异总均分以及自制力和伦理道德自我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男生。(3)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个体的负性情绪、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个体的负性情绪、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网络成瘾状态总分与个体的负性情绪、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网络虚拟-现实自我差异总分与与个体的负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卷入对负性情绪具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网络虚拟自-现实自我差异在教养方式、网络成瘾卷入影响负性情绪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且为部分中介效应。(4)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被试都存在现实自我参照效应和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会影响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而在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对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无影响。因此网络虚拟自我在认知加工上具有和现实世界中的自我信息类似的优先性,进而证实个体的自我结构中包含了网络虚拟自我成分。(5)在点探测实验任务中,所有被试对情绪词语刺激都出现注意偏向;无论探测刺激与情绪词的位置是否一致,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词语刺激更为敏感,即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词语刺激的反应时要显著快于对其他类型词语的反应时,其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值显著高于正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值;在词语选择任务中,所有被试对正性词语的选择最多,显著多于中性词语和负性词语,表现出“趋乐”的认知选择倾向。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情绪词选择次数显著高于对低自我差异组被试的选择次数,且高自我差异组被试对负性情绪词反应时显著低于对低自我差异组被试的反应时。最后,对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