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情趣,其著作汇聚了众多文学经典和人物形象。尽管没有成为文学大师,但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精妙移用贯穿着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始终。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何会对文学艺术如此钟情?在对世界文学的涉猎特别是对德国文学、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的鉴赏比较中,马克思为何最终对莎士比亚文学情有独钟?莎剧对马克思的科学思维和文学观发展有何启发?马克思与莎士比亚的文学交往成果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力图就上述问题作出简要的阐明。 首先阐述马克思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欧洲启蒙运动引发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在德国兴起,浪漫主义思潮充盈着波恩,同时社会文学运动也在德国理论界悄然展开。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中学时期就开始接触德国浪漫主义和莎士比亚文学,波恩求学使马克思的浪漫主义思想更加强烈。柏林大学初期,马克思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柏林大学盛行着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各种学术思潮,在与浪漫派学者的接触和对席勒、歌德文学作品的研究中,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热情逐渐消退。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转向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关系研究。莎士比亚文学蕴含着现实性批判和人性光辉,这与马克思理论研究取向不谋而合,莎士比亚由此成为马克思最为推崇的世界文学大师,并在马克思理论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阐述马克思对莎剧人物的文学鉴赏与其文学理论的关系。判断力和想象力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的科学思维与话语表达离不开文学作品的激发。莎士比亚文学所蕴含的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统一及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这与马克思的理论取向相契合,前者也是马克思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所坚持的原则立场。据此马克思强调,文学创作要体现历史性、现实性与批判性的原则——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借助夏洛克意象来揭示现实社会的法制不公;马克思批判《弗兰茨?冯?济金根》背离历史发展规律,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是单纯的时代传声筒;借助雅典泰门之口,马克思丰富和深化了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借助谎话连篇的福斯泰夫形象,马克思创作《福格特先生》,借此来讽刺统治利益集团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即不择手段地歪曲事实以实现其阶级利益的做法。 最后阐述马克思文学观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优秀文学作品是鼓舞人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具有不同的主题和任务。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注重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的统一,突显文学发展中的核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