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中风后便秘的主要症状评分表,探讨温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中风诊断并伴有便秘的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针灸疗法,嘱患者仰卧位,取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局部皮肤消毒后,用华佗牌号30号1.5-2寸不锈钢毫针,针身与皮肤呈900,快速刺入穴位后施捻转提插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针刺得气后,在贴近皮肤处垫上约8cm*8cm大小的纸片,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药艾施灸,待燃尽后除去灰烬,共留针20-30分钟,将针取出。再嘱患者侧卧位,按以上方法温针灸大肠俞,每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2日,共观察两个疗程。对照组只单纯针刺不予施灸,7天为一疗程,均观察两疗程。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分别观察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情况的变化。积分结果使用 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组间构成比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用Ridit分析,治疗前后比用t检验,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⑴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中风类型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⑵两组首次排便时间经 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后的较短时间内大多数患者出现排便,两组在促进快速排便方面疗效相当。⑶第一疗程后(治疗7次)两组疗效比,经Ridit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疗程后(治疗14次)两组疗效对比,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6.7%,经Ridit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第一个疗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症状积分比,经 t检验,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积分,两组之间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对治疗中风后便秘均有效,且疗效相当。第二个疗程后,两组积分分别与治疗前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之间症状积分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两个疗程后疗效均优于一个疗程后,且温针灸疗效更显著。 结论:温针灸疗法能够改善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