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D与双排桩加内支撑复合支护结构的应用研究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sh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下空间发展的不断加大,基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在地质条件恶劣、周边环境复杂的条件下,超大深基坑的稳定性对于整个支护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及基坑特点,将几种传统的支护结构形式整合起来,组成一种新型复合支护结构。论文以武汉复地汉正街超大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在软土地层及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创新采用TRD与双排桩加内支撑及被动区加固的支护方式。建立相应的模型,从而能够深入的对该支护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形特点;在逐次分析复合支护结构各影响因素对其内力、变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武汉复地汉正街超大深基坑工程为载体,阐述不同工况下《规范》计算及天汉软件计算的相互验证,并将基坑实际监测数值、数值模拟数值及理论计算数值进行对比分析,既信息化动态指导施工,又验证了新型复合支护结构嵌置深度及稳定性,主要内容如下:
  (1)介绍了土压力理论及传统围护方式的类型。
  (2)用软件MIDAS/GTS建立对应的模型,分析新型支护结构的受力特性;对桩、TRD、内支撑结构及被动区加固土体,通过改变不同研究对象(各种支护结构)的计算参数,分析其参数值对复合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规律,选择合适的支护结构参数值范围,为复合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3)根据《规范》计算不同工况下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用天汉软件对该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弯矩、桩的埋深、基坑的稳定性和抗隆起进行计算或验算;同时对TRD墙体进行渗透试验和质量检测,检验TRD止水帷幕的运用效果。
  (4)基坑工程动态监测和分析。通过桩身测斜监测、桩顶位移、基坑周围建筑物及地面沉降,监测基坑内土体隆起,将模拟值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两者变形趋势相对一致,验证复合支护结构的合理性。
  (5)对周边环境和整个基坑进行监测,总结分析监测得到的数据,通过监测数值、模拟数值及计算数值三者的对比进行对比,找出整体的变化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基坑的变化,对基坑各个部位的变形有更直观的表述,为了确定是否需要改变设计及施工方法,信息化指导施工。
  新型的复合支护结构集各传统支护结构的优点于一体,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作用,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基坑稳定的前提下,节省时间,降低成本,对软土地层深基坑支护设计及施工具有鉴借作用。
其他文献
目标电磁特性精确分析一直是电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电子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目标隐身设计、天线设计、目标识别等诸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相比于实验测量手段,数值仿真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精度可控等方面优点,故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电磁问题的求解。本文的工作主要基于计算电磁学领域最经典的数值仿真方法矩量法而展开,研究了一种高阶的综合函数矩量法。相比于传统矩量法,综合函数矩量法利用高阶的综合函数
学位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dar,SAR)自动目标识别(Automatic Target Recognition,ATR)是SAR图像解译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真实战场环境的复杂性,大量的实测SAR图像与构建的目标特性库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带来的扩展操作条件(Extended Operating Condition,EOC)成为现阶段SAR目标识别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现有的
基于相位编码的波形优化技术已经成为提高雷达弱小目标探测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以及平台设计不同的相位编码波形,能够有效地减小雷达被发现的概率、抑制距离旁瓣以及提升雷达在强杂波、干扰、多路径等复杂环境下的性能。随着优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传统单向的波形设计逐渐开始向着具有环境感知能力和波形在线设计能力的认知波形设计发展。为此,研究快速相位编码波形设计算法不仅对于提高弱小目标检测能力具有重
学位
当前北斗三号基本系统的星座部署任务已经完成,2018年底将正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导航服务。随着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卫星导航接收机提供定位与测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弱信号和频繁遮挡等挑战性环境中,不完整的广播星历和观测量会使卫星导航接收机完成定位的时间延长;在弱信号和高动态等挑战性环境中,含有粗差和较大偏差的观测量会使卫星导航接收机测速的稳健性降低
学位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MAS)是由大量分布的自治或半自治的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所构成的复杂的大规模系统。由于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方法具有自治性、适应性、稳健性且容易被实现,对于那些结构性能不好和定义不明确的任务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多智能体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复杂系统科学,并已成为研究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的系统的有力工具。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是多智能体协同控制的基础,已
岛礁工程建设不仅能够加速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对于提升中国国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岛礁大都远离大陆陆地,其上工程结构不仅面临着防护的设计问题,更时刻遭受到严酷海洋环境的侵蚀破坏,而传统混凝土防护结构抗冲击性能弱、易产生“二次危害”且耐久性差,难以满足岛礁工程结构性能要求。因此,开展基于岛礁环境下工程结构的防护设计及耐久性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以岛礁工程结构实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地铁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铁成为中国大城市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武汉作为中国中部沿江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近几年地铁线路的规划和修建得到了较大发展。越江地铁隧道作为连接两岸经济带的重要地下构筑物,在盾构开挖过程中开挖面的稳定以及后期地铁运行隧道的动力特性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为了研究越江隧道静、动力特性问题,并揭示越江隧道建设过程中开挖面土体稳定性以及地铁行车荷载作用
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会导致周围土体的应力重分布,使土体产生位移,进而对周围建(构)筑物产生影响。基于盾构及既有建(构)筑物安全考虑,研究盾构施工过程中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有重大工程意义,可以为今后类似地铁施工提供参考。  以深圳地铁九号线向西村站~文锦站为工程背景,根据实测地质资料和工程组织设计资料,运用MidasGTSNX,研究了盾构施工过程中地层的沉降对邻近单桩及群桩的变形影响,并对桩基进行了
在工业化建筑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双重推动下,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厂应运而生。为了满足装配式建筑对构件产量与生产效率的需求,并尽可能的做到生产资源的节约,为构件工厂引入信息化技术,并应用整个生产周期已经是刻不容缓。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作为一种基于EXPRESS语言开发的建筑行业计算机数据标准,具有通用性好、支持软件基数大、扩展性强等优点。IFC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路基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边坡的稳定性与否不仅关系着工程建设的平稳进行,也关乎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持续发展,因此,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边坡研究课题的重中之重。然而,边坡失去稳定性到发生破坏的整个过程并非是一瞬间发生,它的发生是从局部到整体依次渐进破坏并形成滑面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边坡整个渐进破坏过程进行研究。针对边坡沿滑面的应力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破坏区驱动剪力大于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