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相关的新闻报道不断增加;自然而然,“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应用马丁和怀特(2008)的评价理论,对比分析“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如何通过评价资源(具体指态度资源和级差资源)建构中国的国家形象。语篇选自《泰晤士报》(以下简称《泰》)和《中国日报》(以下简称《中》)。本研究旨在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泰》和《中》采用了哪些评价资源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这些资源是如何分布的?第二,通过这些评价资源,《泰》和《中》分别构建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发现,《泰》中主要使用了负面的态度资源,而《中》中使用了大量的正面态度资源。具体来说,《泰》表达态度主要是通过呈现对中国的被动反应,中国政府不妥当的行为,对中国政策的较低估值;而《中》表达态度主要是通过体现对中国有比较高的满意度,中国政府有高水平的能力,中国的政策有重要价值。就级差资源(具体指语势资源)的分布而言,《泰》和《中》呈现出相似的模式,即几乎所有的此类资源的作用是放大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估性意义;有意思的是,两份报纸中大约三分之二的语势升级都是通过“强化”实现的,其余的则是借助于“量化”。通过这些语势资源的使用,《泰》中的负面形象和《中》中的正面形象更加突显。研究还表明《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报道:第一,表述其他国家对中国保持警惕状态;第二,对“一带一路”及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的消极评估;第三,对中国的未来、可靠度、财政支出及海外投资动机四个方面进行的负面判断。《泰》构建了中国威胁他国、不真诚、不可靠、不负责任、不稳定的国家形象。而《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报道:第一,体现对中国怀有积极情绪;第二,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乐观评估;第三,对中国的未来、可靠度、财政支出及海外投资动机四个方面进行赏识判断。《中》构建了中国帮助他国、坚定、自信、可靠、能力强的国家形象。本文在最后进行了一项对比式个案研究。正如所预计的一样,个案研究的发现再次映证了上述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策略。显而易见,本研究能提高政府关注国内外媒体中的本国国家形象的意识,能使新闻记者对新闻报道中的国家形象话语构建更加重视。第二,对比研究“一带一路”新闻语篇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启示中国将“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传播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不断提升中国在全世界的国家形象。此外,本文预期能对政府在制定相关决策和政策时有所帮助,能对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报道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