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骨移植的动物模型,以手术区域为照射靶区模拟术后放疗,观察照射后骨愈合情况。试图分析放疗后植入骨愈合过程中的信息及数据,从而为临床更好的行术后放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熟的新西兰大白兔36只,体重在2~2.5kg,兔龄12~15个月。以实验动物左侧髂前上棘为起点,向外旋30度,切取一扇形骨块,半径约2厘米。右侧重复该手术。将所取骨块交叉移植到对侧术后骨缺损处,固定、缝合。考虑到一侧接受照射,另一侧可能会受到散射线和全身系统化的影响,仅以一侧参与实验研究。以左侧手术区域为实验观察区域,于术后2周在实验组左侧手术区域一次性给予15Gy剂量放疗,对照组不行该操作。以左侧手术区域为实验观察区域,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分别于术后2周在实验组左侧手术区域一次性给予15Gy剂量放疗,对照组不行该操作。分别于术后4周、8周、16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一批次共12只给予X线检测,后将完成X线检查的实验动物处死,分别进行骨密度、生物力学、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1 X线观察:术后4周,实验组X线图像均表现为边缘模糊,连接处为点状骨痂,呈现低密度,局部有透射影。对照组X线图像均表现为边缘不清,连接处为线状骨痂,周围呈低密度影。术后8周,实验组中有4个实验动物X先图像表现为边缘欠清晰,连接处为线状骨痂,周围呈低密度影,2个未出现明显线状骨痂。对照组新生骨标本均边界稍模糊,粗糙,大量骨痂形成,其中5个呈现连接处虫蚀样改变。术后16周,两组实验动物的X线图像均表现为边缘清晰,与远端骨组织无明显分界,两组差异不不明显。2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结果:骨密度测定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4、8、16周骨密度值分别为0.265±0.08、0.283±0.09、0.295±0.04,对照组各时间段数据为0.287±0.04、0.296±0.06、0.301±0.05。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值有差别,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生物力学观察结果:对标本骨的愈合面进行剪切应力测试,公式:τ=Q/F。测得第4周实验组的剪切强度标准差为0.8462±0.235,对照组为1.1083±0.00385,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8周实验组为1.651±0.350,对照组为1.8403±0.398 , 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6周实验组为1.9434±0.0158,对照组为1.9985±0.202,P>0.05。4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4.1大体观察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移植骨标本表面均覆盖有纤维包膜,对照组标本表面均覆盖少量骨质。术后8周,实验组4个移植骨标本见少量骨质覆盖,余2个表面覆盖有纤维包膜,未见明显骨质;对照组移植骨标本表面均有较多骨质覆盖。术后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骨表面均覆盖一层皮质骨,两组外观差异不大。4.2组织学观察结果4、8周时,实验组成熟骨细胞百分比结果为42.46±8.37、50.25±6.63,对照组结果为50.35±5.79、52.57±4.47,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熟骨百分比差别显著,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8周时实验组数值与对照组4周时相近。16周时,实验组结果为53.65±1.41,对照组结果为54.87±1.08,差别不显著,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术后常规剂量的放疗对移植骨愈合早中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并未完全阻止骨的愈合,实验后期两组标本均达到骨性愈合。2骨移植术后放疗是可行的。常规剂量情况下,移植骨愈合在术后早中期相对滞后,临床治疗中应注意该情况。3放疗作为骨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实验可为部分临床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