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不稳在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基因不稳包括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一为染色体不稳,即肿瘤抑制途径;另一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MSI包括细胞核MSI和线粒体MSI。研究发现,线粒体MSI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DNA(mtDNA)独立于细胞核DNA之外,能独立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具有非常活跃的自我复制能力。线粒体DNA是一条全长为16569bp的双链闭环分子。与核基因组相比,其分子量小,缺乏组蛋白保护,易受致癌物攻击,且其缺乏损伤修复系统,因此是致癌物的重要靶点。此外由于线粒体内氧浓度很高,易产生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物质,它本身又不能合成谷胱甘肽而将这些过氧化物有效地清除,因此线粒体及mtDNA易受氧化性损伤。肝癌的发生主要涉及到肿瘤抑制途径,少有涉及微卫星不稳途径。关于这方面,国内外尚缺乏深入研究。实验目的:研究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mtMSI)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以及它与核DNA微卫星不稳(nMSI)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肝癌的分子发病机理,为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材料方法:以本院1992年至1998年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为研究对象(癌旁正常肝组织做对照),样本总数52 例。采用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方法,检测肝癌mtMSI和nMSI。mtMSI的检测包括2个控制区(D-loop区)和5个编码区的mtDNA微卫星位点,nMSI的检测选择BAT26位点。结果:(1)D-loop区的(C)n重复序列检测到8 例阳性,阳性率为15.38%;(CA)n重复序列检测到2例阳性,阳性率为3.85%。编码区ND1位点检测到2例阳性,阳性率为3.85%;ND2位点检测到1例阳性,阳性<WP=9>率为1.92%;COⅢ位点无阳性发现;ND5位点(C)6 and(A)8重复序列检测到2例阳性,阳性率为3.85%;ND5位点(CCT)3 and(AGC)3重复序列无阳性发现。(2)将7个位点综合分析,52例样本中有11例(21.15%)表现为mtMSI。其中仅1个位点mtMSI阳性者7例(13.46%),有2个位点mtMSI阳性者4例(7.69%)。分别统计D-loop区和编码区,发现D-loop区有10例(19.23%)表现mtMSI,其中8例发生在(C)n区,占D-loop区80%,而(CA)n区仅2例,占D-loop区20%。编码区有5例(9.62%)表现mtMSI,其中4例同时合并D-loop区mtMSI,占编码区80%。(3)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阳性)和肝硬化、AFP是否阳性,将52例样本进行分组。统计结果显示,肝癌mtMSI发生率与上述临床指标无相关性(P>0.05)。(4)BAT26位点有4例可检测到nMSI,阳性率为7.69%,其中1例同时合并mtMSI。而在48例nMSI阴性样本中,有10例表现mtMSI。结论:(1)mtMSI不但存在于胃肠道等肿瘤,也存在于原发性肝癌中,可能在部分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肝癌mtMSI与患者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乙型肝炎或肝硬化、AFP是否阳性无相关性。(3)D-loop区是检测肝癌mtMSI的重要靶位,尤其是(C)n重复序列。(4)BAT26位点nMSI在原发性肝癌中并非常见,提示肝癌nMSI的发生可能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无关,而涉及到其他的分子途径。(5)肝癌mtMSI与nMSI并无明确相关关系。(6)对线粒体基因不稳、突变和表达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理,而且可能为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