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斯氏高原鳅(Triplophysa stoliczkai)、粗唇高原鳅(T.crassilabris);拟硬刺高原鳅(T.pseudoscleroptera)、麻尔柯河高原鳅(T.markehenensis)、贝氏高原鳅(T.bleekeri)及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进行了分类厘定。1.在构建的Cyt b和CO1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上,斯氏高原鳅和粗唇高原鳅同为一个单系。通过对各流域的斯氏高原鳅和粗唇高原鳅地模标本形态学的系统研究显示,斯氏高原鳅和粗唇高原鳅在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粗唇高原鳅应是斯氏高原鳅的同物异名。在构建的Cyt b和CO1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上,拟硬刺高原鳅和麻尓柯河高原鳅作为两个分支聚在同一大的分支上;贝氏高原鳅是单独的一个分支;而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在另一个单独的分支上。拟硬刺高原鳅和麻尓柯河高原鳅的相似处在于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均为硬刺、背鳍起点靠前于腹鳍起点、腹鳍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拟硬刺高原鳅的下颌为匙型,麻尓柯河高原鳅的下颌为铲型;前者的肠型多为“Z”型,后者为螺旋形;前者的膜质鳔囊大,后者较小。根据分子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它们应是2个独立的物种。贝氏高原鳅和拟硬刺高原鳅、麻尓柯河高原鳅两者的相似处在于背鳍起点靠前于腹鳍起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贝氏高原鳅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软,拟硬刺高原鳅和麻尓柯河高原鳅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前者尾柄的高向尾鳍基方向不变,后者尾柄的高向尾鳍基方向逐渐减小。根据分子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它们应是3个独立的物种。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和麻尓柯河高原鳅的相似处在于它们的下颌为铲型、肠型为螺旋形、有较小膜质鳔囊、背鳍起点靠前于腹鳍起点、腹鳍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它们的不同之处为麻尓柯河高原鳅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为硬刺,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的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软、前者尾柄的高向尾鳍基方向逐渐减小,后者尾柄的高向尾鳍基方向不变。根据分子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它们应是2个独立的物种。贝氏高原鳅和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的相似处在于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软、背鳍起点靠前于腹鳍起点、尾柄的高向尾鳍基方向不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贝氏高原鳅的下颌为匙型,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的下颌为铲型、前者肠型为“Z”型,后者螺旋形、前者膜质鳔囊约1 mm,后者约5~10 mm。根据分子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它们应是2个独立的物种。且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为一未描述的物种。2.本文将采自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的“贝氏高原鳅近似种(T.sp.)”依据其模式标本产地定名为会东高原鳅(Triplophysa huidongensis Xiong et Guo.sp.nov.),并进行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