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的天龙山石窟是我国一座重要的佛教石窟遗存,在我国石窟寺传播发展的路线和佛教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山腰处分布有25个洞窟,造像199尊。本文以天龙山东魏、北齐石窟,即第2、3、1、10、16窟为研究对象,其内有造像62尊。通过梳理佛教传入我国北方及其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在山西境内的传播发展,以及佛教石窟艺术传播的路线机制,以期探究天龙山石窟的开窟背景和选址于此地的原因考量,且佛教石窟艺术传播路线机制的探索,为讨论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特征作出了铺垫。天龙山东魏、北齐两朝的石窟艺术特征的得出运用了艺术学中造型艺术的分析角度,分别将天龙山东魏石窟与龙门北魏晚期、东魏窟比较,北齐石窟则与晋阳地区的其他造像、响堂山北齐窟和青州龙兴寺进行比较,从窟龛形制、题材内容、窟内装饰和造像特征等方面进行拆解细分,利用图表对比研究后,分析总结天龙山石窟在东魏、北齐时与同时代其他地区造像的共性和特性。结合以上两部分的研究可知,天龙山东魏窟继承了龙门北魏晚期、东魏窟的特征,而北齐石窟则与同时代其他地区的石窟造像特征呈现了同样的变化趋势,但是身形曲线更具动态,造像线条更柔和成熟,且面部表情中融入了人物沉思内省的精神气质和怜悯慈祥的情感关怀,以更贴近世人的气质形象传递佛教的精神。北齐是佛教造像特征的变化最为深刻的时代,其过渡性特征表现的十分显著,上承北魏的佛教理想世界,下启浓烈热情的隋唐之风。这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天龙山北朝窟所具有的特性,与其他同期造像的关系和对后世的深刻影响,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上述结论基础上,以魏晋南北朝历史为背景,从政治形势、统治阶级构成、统治者个人、经济特性、文化特质、南北画风和印度造像艺术影响等角度,综合挖掘天龙山北朝石窟风格形成的原因,本论文的第五章对此作了具体分析,这是本论文的另一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