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新型面接触三脚钉,较传统内固定器材,在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骨折上的优势作用,旨在寻求更优的内固定器材,为临床上治疗诸如此类损伤提供理论依据,为下一步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版纳近交系小耳猪12只,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4只。建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动物模型:A组行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术;B组行锚钉内固定术;C组行新型面接触三脚钉内固定术。术后第8周,每组行安乐死并取材。之后对所有标本分组行①X线摄片并按X线评级标准进行评分及统计学分析;②大体标本观察比较;③生物力学测试并行统计学分析;④组织形态学观察并按骨折愈合病理学评分标准评分及统计学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1.一般情况:实验猪术后A组拉力螺钉组1只术后第3天出现右膝关节伤口红肿,考虑感染可能,经加强抗菌素治疗和换药后,第7天伤口红肿症状消失。其余实验猪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类似情况。未出现意外死亡,饮食、生长情况良好。2.X线摄片分析:术后8周,C组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骨折间隙内骨痂和周围骨痂生长明显,多于A拉力螺钉组及B锚钉组,且A拉力钉组外骨痂量多于B锚钉组。为进一步分析组间差异,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提示拉力钉内固定组骨折愈合程度优于锚钉内固定组,但逊于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3.大体解剖观察:术后8周,沿原手术切口切开骨折处的皮肤和肌肉,暴露手术部位发现:A拉力螺钉组:内侧副韧带长度及宽度基本不变,未见明显萎缩,韧带张力较术中无明显改变,内侧应力试验阴性。骨折处周围软组织中度粘连,可钝性分离,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处骨质增生,拉力螺钉固定较为牢靠,骨折片稳定,未见明显骨折间隙,无关节腔感染。B锚钉组:内侧副韧带长度及宽度不变,未见明显萎缩,无坏死,韧带张力较术中稍松弛,内侧应力试验可疑阳性。骨折处周围软组织粘连,骨锚钉固定相对牢靠,骨折片可微动,可见骨折间隙,无关节腔感染。C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内侧副韧带长度及宽度不变,未见明显萎缩,无坏死,韧带张力较术中无明显改变,内侧应力试验阴性。骨折处周围软组织中度粘连,可钝性分离,新型面接触三脚钉固定牢靠,骨折片稳定,未见明显骨折间隙,无关节腔感染。4.生物力学实验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8周时,行拉力最大载荷试验得出:A拉力螺钉组平均最大载荷为2.2109KN,B锚钉组平均最大载荷为2.0718KN,C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平均最大载荷为2.4710KN,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平均最大载荷最大,锚钉组平均最大载荷最小。经最大载荷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最大载荷均大于锚钉组及拉力钉组(P<0.05),有显著差异性,而拉力螺钉组优于锚钉组(P<0.05),有显著差异性。5.组织学观察:8周时,A拉力螺钉组多数可见中等量骨痂形成,骨基质间包有较多成纤维细胞,可见部分成熟的骨小梁、骨细胞;B锚钉组多数可见少量骨痂形成,骨基质间包有大量成纤维细胞,也有较多的软骨细胞,体积相对小,成熟度相对低,可见少量细小的骨小梁、骨细胞;C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多数可见大量骨痂形成,骨基质间包有较多成纤维细胞,可见成熟的骨小梁、骨细胞,新生骨小梁连接骨折两端,板层状或编制状。对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骨折断端病理学愈合程度进行评定,结果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提示新型面接触三脚钉组骨折愈合程度均优于拉力螺钉组及锚钉组,而拉力螺钉组骨折愈合程度优于锚钉组。结论1.在版纳小耳猪的膝关节可成功制作出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模型;2.新型面接触三脚钉可用于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损伤;3.新型面接触三脚钉较拉力螺钉及骨锚在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时有更好的生物力学强度;4.新型面接触三脚钉在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时较拉力螺钉及骨锚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