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建立低剂量致放射性心脏损伤SD(sprague dawley)大鼠模型,以观察随时间推移低剂量照射导致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程度及形态学变化,探讨引起放射性心脏损失的照射剂量及揭示其潜在的病理学、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影响因素,旨在为治疗及预防RIHD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以125只SD大鼠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4个不同剂量照射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每组25只,照射组分别接受10Gy、15Gy、20Gy、25Gy胸部照射,5Gy/次,每日一次,照射后1、2、3、6个月及1年,每组解剖5只大鼠,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心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 RNA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TGF-β1、Smad3蛋白表达,并行心脏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评价心脏受照后损伤程度、Masson染色法评价心肌纤维化的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结果:1.组织学评价:1.1 HE染色光学显微镜结果:在放射早期心肌主要呈现炎性渗出表现,照射后3个月15Gy组开始出现轻度的血管周纤维化,随剂量增大纤维化逐渐加重并向心肌间质蔓延。随时间推移,20Gy、25Gy组出现较为明显的心肌纤维化并进行性加重。1.2 Masson染色结果:1.2.1照射后2个月:20Gy组:可见血管周少许蓝染纤维。25Gy组:心肌细胞间质、血管周蓝染纤维稍增多。1.2.2照射后3个月-1年:15Gy组-25Gy组心肌纤维化随时间推移、剂量增高而逐渐加重。2.电镜观察结果:早期RIHD主要表现在线粒体的损伤,照射后1个月,仅见部分线粒体肿胀,照射后2个月及3个月,20Gy组、25Gy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嵴缺失,并呈现空化现象,甚至髓样变。照射后3个月心肌细胞间隙出现胶原纤维沉积。3.TGF-β1及CTGF mRNA水平检测结果:3.1 TGF-β1 mRNA水平:与正常组相比,照射后1个月各照射组TGF-β1 mRNA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其中15Gy、25Gy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显著有差异(P<0.05)。照射后6个月及1年,各照射组均较正常组增高,其中25Gy组增高显著有差异(P<0.05)。3.2 CTGF mRNA水平:照射后1个月,10Gy组较正常组表达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5Gy、20Gy、25Gy组较正常对照组及10Gy组表达均增高,其中25Gy组增高显著(P<0.05)。照射后6个月及1年,各照射组CTGF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升高,其中25Gy组较正常组升高显著有差异(P<0.05)。4.蛋白检测结果:4.1 TGF-β1蛋白检测:照射后1个月及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各照射组TGF-β1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2个月及3个月:TGF-β1蛋白表达各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照射后1年:与对照组比较,25Gy组TGF-β1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10Gy组比较,25Gy组TGF-β1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4.2 Smad3蛋白检测:照射后1个月:与对照组及10Gy组比较,20Gy、25Gy组Smad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15Gy组比较,20Gy组Smad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照射后6个月:与对照组及10Gy相比,20Gy、25Gy组Smad3蛋白表达升高显著(P>0.05)。结论:1.放射线照射早期可引起心肌炎症改变,随时间推移20Gy、25Gy照射出现较明显的心肌纤维化并进行性加重。2.放射线照射晚期10Gy也可引起心肌纤维化。3.早期RIHD的发生可能与辐射直接损伤线粒体引起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及DNA损伤有关。4.TGF-β/Smad信号通路及其下游介质CTGF可能在放射性心脏损伤中起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