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历史时期人类生存方式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的地域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人类不同的生存方式也会对地域环境产生不同的效果,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在明清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东部沿河地区受黄河泛溢决徙的影响,其环境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二是西部内陆地区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环境的不稳定和区域环境的差异性,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的村民会采取不同的营生方式,而村民的这些营生方式的选择也会对该地区的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选取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对明清时期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村民营生方式的选择就行了探讨,试图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地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论述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地区的地理环境并详述该地区环境的不稳定性,即黄河频繁的泛溢决徙。对黄河泛溢决徙的特点及影响作了归纳,主要表现为:冲崩岸滩,淹没田亩,造成滩地的不稳定;冲倒房舍,淹没村镇,从而造成村民流离失所;造成滩地出没无常,由此引起村民相互争讼,引发滩地之争,即所谓的“滩案”。沿河地区村民面对这种不稳定的环境,选择的营生方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即迁移或另建村庄、安排滩地、选择适宜作物、改变谋生方式等,以适应这种多变的环境。至于黄河滩地以外的区域,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其村民营生方式的选择也就具有了多样性。本文针对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的韩城、郃阳和朝邑迥异的地理环境,对各地区村民所选择的营生方式进行了详细地论述。韩城地理环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多山众水,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韩城村民选择种植比较适合山、水环境的果树、水稻及麻枲等作物;另一个主要地理特征就是平地少,可进行耕作的田地更少,韩城川原地区的村民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须加倍勤奋,努力提高十地的轮作复种指数,出现了二年四熟的轮作复种。郃阳县地理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面积广大的台原,有“一滩二沟七分原”之称。这些台原相对平坦,均可进行农业生产,所以郃阳村民主要还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而朝邑县的地理环境是山、水、沙、滩并存,且多沙地、斥卤地、滨河地,面对这样的地理环境,朝邑县村民就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在蔬果和棉花的种植上,主要以经济作物为主,从而使朝邑县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对村民营生方式选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而营生方式的选择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选取了韩城与朝邑两个地区作为个案研究,展示了不同营生方式的选择而产生的环境效应。在韩城表现为开辟山林,造成森林植被的减少;在朝邑则表现为同、汉民经营方式的改变导致沙苑生态环境的变迁。通过对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的论述可以看出,面对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环境本身的区域差异,滩地及滩地以外的地区的村民的生存选择也具有多样性,因而对环境也就产生了或和谐或不和谐的效果。从而使我们在村民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应该采取全面地、理性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