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思想本源的追溯,可追至古希腊的分工思想,主要以柏拉图与色诺芬为代表。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哲学和政治学的视角,论述了分工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在《居鲁士的教育》和《经济论》中,色诺芬论述了分工的起源和作用,并且,积极地评价了农业在社会分工发展中的作用。如果我们认为古希腊的分工思想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启发作用,那么近代资产阶级的代表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分工学说则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直接影响,而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分工思想则给予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把分工从哲学、经济学领域引向历史唯物主义视域。虽然没有专门论述马克思分工思想的著作,但是在很多马克思著作中都有分工思想的阐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将分工、私有财产等相联系进行研究,为分工理论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出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并分析了分工与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对蒲鲁东分工思想的进行了批判,公开地表述了唯物史观思想。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分工和商品、货币与资本等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的相互联系,而且还通过“社会内部”和“工场内部”两个视域阐释分工,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在创建分工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先后经历了研究转向、思维转换和理论探寻等阶段。这里所说的研究转向,是说马克思的研究方向从哲学到政治经济学,再从政治经济学到唯物史观的研究转向。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最早对黑格尔哲学很是信奉,但是1843年他创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让我们看到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的思想逐渐开始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系统研究,以异化劳动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理论批判。他用分工来解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开启了从分工视角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序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初露端倪,主要体现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而且为分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重新考察了分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思想。所谓思维转换,就是马克思的思维从异化劳动到社会分工的思维转换。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异化劳动向分工进行思维转换,追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开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遗留的理论困惑,完成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历史转变。理论探寻,指的就是马克思从“消灭分工”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探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才能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才能真正消灭旧式分工,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旗帜鲜明的革命主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创建分工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的研究转向、思维转换和理论探寻紧密结合,联袂构成了分工理论的研究思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曾经提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将会打破狭隘的民族、地域、国家的界限,形成世界性的交往和交换,人类历史将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共同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化观点,对于我们的建设和发展依然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