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通过回顾性观察研究从病理学角度分析探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缝合的高度及深度对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从而指导PPH手术的临床操作。[方法]搜集东直门医院肛肠科2011年5月至2011年8月行PPH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环切组织病理及近远期并发症,并发症主要指标为术后疼痛、便血、坠胀感、排尿情况、排便次数评价指标、肛门括约功能、直肠狭窄、痔核脱出。因缝合口高度的差异,通过标本病理类型,将所有病例分组:一组为包含痔体、肛垫组织,另一组只含直肠黏膜(不含痔、肛垫组织),从而对两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疼痛、出血、坠胀等的评分进行分析。同法,因缝合深度的差异,通过标本病理将所有病例分为带肌肉层组及不带肌肉组,对两组并发症进行分析。统计采用spss12.0完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与B组两组疼痛积分,有统计学差异。近期手术并发症:术后第1天:便血、排便次数评价指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坠胀感、排尿、肛门括约功能、直肠狭窄无明显差异。术后第2天:便血、排便次数评价指标、坠胀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第3天:便血、坠胀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7天:坠胀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对A、B两组进行3个月随访,可见第3个月时A组与B组在痔核脱出方面(P<0.05),有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术后疼痛积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近期手术并发症:术后第1天:便血、坠胀感、排便次数评价指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排尿、肛门括约功能、直肠狭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并发症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天:坠胀感、排便次数评价指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7天:坠胀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可见D组对于近期并发症,在控制便血、坠胀感、排便次数等方面效果较好。随访3月:在术后第1、2个月时,肛门痛方面有统计学差异。3个月时,C组痔核脱出的发生率低于D组。[结论]对于脱垂较重者,为达到临床效果,可适当降低吻合平面,即切除部分痔体或肛垫组织,降低缝合高度的同时患者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远期效果较好。对于荷包缝合深度,为保证临床效果,PPH缝合时需带少量肌肉组织以达到悬吊、固定的效果,但不可逢入过多肌肉,否则术后并发症较重。对于PPH手术,临床大夫需要同时考虑临床效果及手术并发症两方面因素,需要针对患者的特异性实施个性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