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感(Well-Being)亦即综合幸福感是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多,大都分别探索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架构、功能意义、加工机制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开发和应用,但对幸福感干预生活应激和心理危机的研究则无相关文献资料。因此,本研究实证分析了幸福感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中的中介干预效应,从而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创新性探索。本研究依据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采用“综合幸福感量表(”WBS)“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心理危机量表”(PCS)随机抽样552人,同时,还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个案访谈了“幸福感因素”、“幸福感影响因素”、“幸福感实现方法”。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做均值比较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AMOS7.0拟合“生活应激—综合幸福感—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和路径分析。在以上文献综述、质性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结论:(1)幸福感力量源于积极体验幸福感与自我实现幸福感。幸福感作为一种优势力量,首先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感;其次源于对人生追求的自我实现过程,如对人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依据综合幸福感的心理加工机制,结合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生活应激之下,拥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观幸福感,他们就能直面压力、承受挫折、应对危机;大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拥有自我实现的心理幸福感,他们就能保持活力、战胜悲伤、提升价值和追求目标。主观幸福感通过战胜压力来干预危机的积极情绪力量与心理幸福感通过追求目标来干预危机的人格力量,不仅能够独立发挥各自侧重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协同发挥更普遍更长久的积极作用。(2)大学生具有对自我幸福感的特殊理解和实现方式。个案访谈结果发现,大学生所理解的“幸福感意义”有“满足感、快乐感、爱与被爱、成就感、梦想或理想实现等;大学生对“幸福感影响因素”回答主要有“经济因素、人际关系、人格因素、生活目标、心身健康”等;大学生对“幸福实现方法”的高频回答有“幸福教育、自我调节、帮助他人、友好交往、自我完善”等。可见,质性访谈的大学生经验幸福感与综合幸福感理论如此一致。(3)综合幸福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维系作用。当幸福感总值增加时,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会随之增加,负性情感也会减弱。当大学生面对压力及生活应激事件时,幸福感将是一种有力的情感力量,有效缓解应激事件的冲击力,从而减弱心理危机的程度乃至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心理幸福感维度中,对心理危机产生较高预警干预效应的是自我价值。在经历挫折时不气馁,相信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并承认自己缺点,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生活目标,这种不断自我接受并肯定的过程使得心理危机得以预警、缓解并有效干预。(4)幸福感在应激与危机之间具有积极的中介效应。大学生的综合幸福感(包括情感型主观幸福感和人格型心理幸福感),在生活应激诱发心理危机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中介效应,具体表现为对生活应激的积极缓冲效应,以及对后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效应。在此过程中主观幸福感积极效应更优于心理幸福感。因此,综合幸福感是大学生缓解生活应激和干预心理危机的积极人格力量和潜在心理资本。(5)基于本研究结论拟提出幸福感品质的培养建议。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感理论成果和本实证研究的综合幸福感主要结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积极心理学教育和心理资本潜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实证参数和理论指导。因此建议:增强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积极自我评价与认知体验;拓展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积极自我成长与团队训练;增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综合幸福感教育与危机干预管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发展。本研究取得了以上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单一观察了综合幸福感在应激与危机之间的干预作用,由于实验范围所限,尚未涉及到其他积极心理因素如希望、乐观、韧性、自信、宽恕、感恩等综合交互影响效应;同时样本量还需不断扩大。这些不足都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