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简的出土,让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思孟学派,探讨思孟五行说及孟子师承等问题。思孟学派作为儒家重要的一派,其散文形式风格多样,在先秦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共分四章,探讨思孟学派的散文,现将主要观点分章简述如下:第一章对思孟学派及其作品进行了界定。学派之称始于宋代,思孟学派是一个现代名号,是后人依据子思与孟子在思想上的相似性及二者间接的师承关系提出的,它是儒家思想传承中重要的一派,而非唯一一派。结合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基本可以确定的思孟学派作品包括:《表记》、《缁衣》、《坊记》、《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中庸》、《大学》、《孟子》。第二章从先秦散文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思孟学派散文的继承与创新。思孟学派散文继承了《尚书》、《国语》中商周史官的记言传统、对话体散文形式及散文的比喻、排比、层递和引经据典等说理技巧;继承了上古格言的形式及其浓缩精炼、语约意丰的特点。思孟学派对语录体散文进行了创新,子思大规模使用“子曰”加引证的结构,突出语录体散文的说理性;《孟子》中的语录体不仅有论点,还增添了较为详细的论证过程,增长了语录体散文的篇幅;《尚书》、《国语》中的对话体散文有问答应对无论辩,而《孟子》中的对话体散文增添了强烈的论辩色彩。第三章探讨了思孟学派散文的“仁”与“义”及君臣思想。孔子很少将“仁”与“义”放在一起谈论,并以“仁”为最高境界,“义”的界定较为模糊。子思倾向于“仁内义外”,认为“仁”即亲亲,是家族内部的治理原则,“义”即尊尊,是家族外部的治理原则。孟子主张“仁义内在”,将“仁”与“义”作了高度统一。另外,思孟学派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正名、修身率民、事君以礼,尽忠进言的君臣思想,并对此进行了发展,改变了面对无道之君时,孔子所采取的消极回避的态度,认为杀昏君并非以下犯上,只是诛杀民贼,君主只拥有管理权,应以民为本,励精图治,不拥有统治所有权,不能凌驾于百姓至上。第四章以诸子散文为切入点,讨论了思孟学派散文与诸子散文所共有的特点:论战性与质朴简约,及思孟学派散文自身的艺术特征:锋芒毕露的个性与多样化的文风。子思与孟子都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他们话锋犀利,敢怒敢言,以道德才气傲世,拥有独立人格,在行文中也将这种性格坦率流露,因此思孟学派的散文呈现出锋芒毕露的个性。此外,子思的作品大都呈现出严肃平实的特点,基调沉稳,无华丽辞藻,而孟子行文则气盛言宜,强词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