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事故责任的法律属性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通肇事罪中的事故责任,是指在行为与结果存在关联的基础上,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大小。但2000年出台的《交通解释》,将事故责任作为交通肇事罪成立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此解释适用经历了学界由支持到质疑,再到探究事故责任法律属性、为《交通解释》寻找合理依据的历程。一般来讲,交通违法且承担次要及以上责任,即可说明行为人违反了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而这恰恰肯定了实行行为的存在。多数情况下,无论事故责任主次,都可以证明“无A就无B”的判断公式,且证明条件关系存在后,依然可以区分事故责任大小程度。因此,从实行行为、事实因果关系角度均不能为《交通解释》提供合理依据。以结果回避可能性判断相当因果关系或者客观归责,成为二者共同的选择。按照结果回避可能性占优势的观点,结果回避可能性在50%以上,便承认行为具有可归责性,此时行为人承担的是主要责任。此观点为《交通解释》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依据,但其自身理论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认为事故责任并不一定是构成要件要素,从违法性角度,基于利益衡量或社会相当性说将事故责任作为一种违法阻却事由,可能也是一个有价值的设想。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以其自由度高、交互性强、匿名性和快捷性等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也随之
随着世界经济—体化趋势的加速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普遍化,以企业合并、收购、兼并为代表的经营者集中成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经营者集中能较快实现
双边市场理论为反垄断法相关市场界定提供全新视角、开辟新兴领域。现今,需要界定双边市场下相关市场的案例时有发生,从国外的欧盟诉微软案、美国维萨案,到国内的人人公司诉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