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其他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促进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尤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语篇分析的发展和繁荣,使得翻译研究朝着更符合翻译现实方向发展。然而在语言的三大功能中,对于人际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气和情态,对评价与人际意义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文章主要研究文学翻译中与人物塑造相关的评价资源。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享誉国内外:小说塑造了一个善良、淳朴的姑娘,其略带悲剧的爱情令人动容。对《边城》英译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用翻译理论探讨翻译策略和技巧,译介历史和译本对比,少有人关注翻译中人物形象再现的问题。作为小说的灵魂,人物形象至关重要,因此其塑造在翻译中应该与原文保持一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作者的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通过语言中的评价资源实现。评价理论研究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语言来传递对他人、地点、事物、事件的态度,介入以及介入的程度。鉴于此,论文从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级差出发,对《边城》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对比分析,研究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再现情况,以此进行翻译批评。文章以杨宪益和金介甫的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研究两个译本中关于翠翠人物形象再现与语言中评价资源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原文中与人物形象塑造相关的态度资源最多,主要集中在翠翠个人形象,外貌描写,内心世界等,由于汉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对评价资源的使用有所不同,因此不仅要重现原文的评价意义,还要传达正确的态度;介入资源最少,主要集中在话语方式,语气和情态,译者需根据汉英表达介入资源的差异,选用适当的结构;级差资源贯穿始终,作为修饰和限定成分,其关键作用不言而喻,译者应多加关注。经过仔细地对比分析,发现金介甫译本很好地再现了原作人物形象,相关的评价资源翻译得当。而杨宪益的翻译,有时候一些细节的评价资源被转译或者舍弃,因此其笔下人物形象再现程度没有金译本的高,人物形象不够丰富。究其原因与各自的翻译目的相关,金介甫对沈从文一直有所研究,很感兴趣,主要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文化;而杨宪益则是出于外文局的翻译任务。总的来说,本文是用评价理论进行文学翻译批评的一次有益尝试,尤其是关注到文学翻译中的人物再现问题,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借鉴同时拓宽了该理论的研究范围和翻译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