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年龄在18-24岁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成年早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已经成熟,但是他们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在自我意识方面,还未形成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一致会加剧心理矛盾的产生。随着自我意识分化出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不同的“我”之间开始出现矛盾,但此时个体的自我监控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会导致产生矛盾的自我评价。矛盾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和自我评价过低,相应的产生骄傲和自卑的心理状态。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中,一直处在强调“以学习为主”的家庭、学校环境中,并未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行为,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自卑感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自卑像是蜗牛的壳一样压在背上如影随形。大学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转换器,大学生需要在这里,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独立面对社会,并且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从定义上来说,自卑是个体由于自己在某一方面如生理、学习、社交、家庭等的缺陷或是消极经历,从而导致的自我评价偏低。具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对自己的一切感到不满,对自我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缺乏信心,对事情失去正确应对能力造成生活适应困难。核心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身的能力和价值的最基本的评价估,是一种总体自我评价,它影响着对具体领域的自我评价,组成核心自我评价的四种特质为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和情绪稳定性。本研究采用《自卑感量表》、《比较自卑感量表》和《核心自我评定量表》对2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测量,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卑感程度处于中等偏下。(2)大学生自卑感在年级、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女生在自卑感的自尊、社交能力、体能方面均显著低于大学男生。年级上,大学生自卑感差异在自尊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且大一学生的学习自卑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大一学生自尊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大二学生,大一学生自尊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大三学生。(3)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女生得到核心自我评价高于大学男生。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一学生核心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4)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自卑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内隐自卑相关不显著。大学生内隐自卑与大学生自卑感相关不显著。(5)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大学生自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