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城校园边缘空间是校园整体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带形区域,它的一部分属于校园,一部分又属于城市,是两者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承载着校园内部人群和社会人群双向的心理归属和物质空间需求。在共享的时代背景下,校园边缘空间不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活跃的场所,还涉及到当地居民、工作人员和游客等其他的人群,并满足步行、消费、娱乐、休息、社交等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人们对于优质校园边缘环境的渴望日益增强,然而以往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内部或大学城整体的规划设计,亟须系统地探究校园边缘空间的共享途径,从而推动整个大学城的共享。以校园边缘空间为研究对象,以不同人群的特征及其需求为基础,运用文献研读、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IPA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现状的分析和人们对共享设计的主要因素的关注度和实际表现评价,找到共享面临的阻力,探究共享策略,核心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明确了校园边缘空间的相关概念,总结了边界效应理论和空间共享理论,对校园边缘空间的范围界定、划分类型、构成要素、主要功能等展开初步认知分析,着重从空间结构、形态大小角度分析了校园边缘空间的分类,为后文研究做铺垫。(2)分析了大学城人群构成和活动特征,分别阐释了学生、当地居民、职员、游客等人群的共享需求。通过问卷对影响共享设计的各要素进行评价,得出大学城人群对公共空间共享设计的关注度较高,其中最为关注的是空间场所,其次是公共设施、文化情感、交通组织和造景元素,实际表现与期望值大体相符,但满意度评价以“一般”为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应着重进行的共享建设的要素为“交通导向标识、交通空间舒适性、公共卫生间、无障碍设施、安全管理系统和地域文化景观”。(3)实地调查虎溪范围内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校园边缘空间,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影响共享的现存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从规划设计、综合管理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原因。(4)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共享的通用原则,包括构建校园边缘空间共享体、注重公共设施的多样与实用、空间和交往互动的双向思维、注重空间的可达性和联系性、注重文化内涵和与情感的共鸣。(5)根据调研结果,规划设计层面分别基于中心空间、内边缘空间、外边缘空间和空间组合提出了共享策略:基于中心空间的特点,分别针对道路空间、自然空间、混合空间提出了共享策略;基于内边缘空间特点,提出了连续、柔化和多样的共享策略;基于外边缘空间特点,分别针对交通型、商业型、游憩型、居住型、校际型外边缘空间提出了共享策略。管理层面提出了创新制度和结构、明确场地管理要点的共享策略。(6)结论与讨论:校园边缘空间的共享不仅仅是交通组织、空间场所的共享,还应考虑文化和情感、环境品质等多维的共享。校园边缘空间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建设现状却表现为受忽视的状态,我们在今后应把校园边缘空间的共享放在核心位置,并结合场地性质、人群需求、空间结构等综合构建共享途径,做到宏观逻辑条理和微观具体落实并举,既保证校园内部边缘的连续和循环使用,又保证与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相连和相融,形成良好的交流和互换网络,使校园和城市真正成为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整个大学城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