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子是禾本科分支竹亚科(Bambusoideae)的总称,为多年生常绿植物。全球约有70属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纬46°~47°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竹材利用价值。浙江、江西、福建、湖南、云南和四川等南方地区是我国的主栽区。多年来,“南竹北移”的引种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低温一直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为更好的研究引种竹子在山东省的抗寒性特性,本试验以山东省泰安市、济南市、临沂市蒙山区等多个引种地和原产地江苏省扬州市为研究地点,对引种地的18个竹种的越冬抗寒形态进行观测,并选取济南市的斑苦竹、茶秆竹、大明竹、四季竹、阔叶箬竹、金镶玉竹、毛金竹这6属7竹种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原产地和引种地各竹种抗寒性的8个生理指标进行系统研究,对同一竹种在两地的表现进行比较,以期对竹子在山东引种工作进行科学评价,为指导竹子在山东省的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对引种试验地泰安、济南、临沂蒙山的18个竹种进行越冬外部形态方面的观测,结果显示,自然状态下各竹种对寒冷的表现各不相同,抗寒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各竹种越冬抗寒的形态表现,18个引种观赏竹的等级划分如下:I级:此类竹种抗寒能力较强,是较好的园林应用竹种。有以下几种:淡竹、篌竹、白荚竹、长叶苦竹、桂竹、乌哺鸡竹、茶秆竹、大明竹、矢竹、四季竹、金镶玉竹、白纹金刚竹。II级:此类竹种抗寒能力一般,属于应试竹种,可在园林中进行推广应用。如:毛金竹、阔叶箬竹、斑苦竹、灰竹、翠竹等。III级:此类竹种抗寒性较差,观赏性较差,属于应淘汰竹种。经观察只有棕笆竹属于此类。2.对原产地和引种试验地的7个竹种进行人工低温处理。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竹种的质膜透性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将叶片的相对电导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拟合,并计算出了各竹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引种地济南的测定结果为:斑苦竹、茶秆竹、大明竹、四季竹、阔叶箬竹、金镶玉竹、毛金竹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1.10℃、-25.87℃、-25.49℃、-22.57℃、-19.18℃、-30.67℃、-21.41℃。根据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可以得出这7个竹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金镶玉竹>茶秆竹>大明竹>四季竹>毛金竹>斑苦竹>阔叶箬竹。原产地扬州各竹种的测定结果为:斑苦竹、茶秆竹、大明竹、四季竹、阔叶箬竹、毛金竹、金镶玉竹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5℃、-19.95℃、-18.22℃、-20.47℃、-20.12℃、-21.64℃、-28.12℃。根据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可以得出这7个竹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金镶玉竹>毛金竹>四季竹>阔叶箬竹>茶秆竹>大明竹>斑苦竹。3.在对原产地和引种试验地7竹种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各竹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均较有规律性。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与其抗寒性呈负相关,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Pro)与其抗寒性呈正相关。4.对两地各竹种的生理指标进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对济南各竹种的分析中发现,不同温度间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不同温度间和品种间的相对电导率、SOD酶活性、POD酶活性、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ro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5、利用隶属函数法分别对两地7个竹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显示,济南市各竹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金镶玉竹>大明竹>阔叶箬竹>斑苦竹>毛金竹>茶秆竹>四季竹。扬州市各竹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金镶玉竹>大明竹>斑苦竹>阔叶箬竹>茶秆竹>四季竹>毛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