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意见领袖对华污名议程建构 ——基于新冠疫情推文的分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西方借机掀起一轮声势浩大的对华污名浪潮。在美国,以特朗普“推特治国”为信号,推特逐渐成为西方政要们对华舆论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舆论风向标,也是此次疫情污名化精准展演的社交平台。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方政治意见领袖推特贴文展开话语分析与语义网络分析,探索他们发起哪些污名议题、采取哪些话语策略促进议题扩散、以及对媒体产生什么样的议程建构效果,梳理污名化议程的产生、扩散以及进入国际议程的过程,为我国去除污名化,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以美国政客为代表的西方政治意见领袖在推特上共发起病毒起源、中国合谋、疫情隐瞒、援助政治、中国责任、疫苗窃取等六项核心议题,以此转嫁国内矛盾,维护其霸主地位。为促进议题扩散,他们建构了中国施害者、世界受害者及美国救赎者三大框架,同时使用包含动员情绪的词汇、调动潜意识的隐喻、二元对立的描述、视觉冲击强的图像以及弱化逻辑的论证等五方面的话语策略。在政治议题进入媒体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议题转移的一级议程建构效果,但在情感属性和议题元素关联性层面,媒体议题态度偏向中性,且二者元素关联性不同,因此并未实现二级、三级议程建构效果。这场舆论危机暴露出我国对国际社交媒体平台舆论影响不足、话语主导权薄弱等问题,对此,要用事实说话、重视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引导、开展公开透明的对话,优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以此卸下疫情污名化的重担,更好地战胜新冠肺炎。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类全球挑战,维护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迫切难题。中韩两国作为较好应对本次疫情的国家,又互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对二者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极具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本论文首先通过系统回顾中韩两国学界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成果,为后文展开做了铺垫。在第一章,进一步界定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并在第二章
[目的]明确富矿岩溶区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和重金属元素健康危害程度,完善水源地环境管控措施,为当地饮用水健康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水体重金属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饮用水源地为例,监测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的水质常规指标和重金属Fe, Mn, Cu, Zn, As, Pb的含量,结合单一熵权法和聚类权法,引入相对隶属度和级别特征值对水体进行水质模糊评价,并采用美国环境保
误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会对交际的成功与否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由于互联网的独特性,网络新闻的误解不仅会对语言交流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政治安全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闻误解进行了研究。但是,从语用学角度对新闻误解的研究较少,对网络新闻误解的研究更是寥寥。本文以英语新闻网站和英语社交媒体上从2020年1
关于画家:彼得·迪姆(Peter Diem)是一位荷兰画家,于1945年12月在荷兰科堡出生,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德国人,在三岁时来到阿姆斯特丹。他的童年艰难,在阿姆斯特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迪姆和他的家人就不被阿姆斯特丹人所喜欢。高中毕业后,迪姆前往一所平面设计学校学习平面作品。迪姆的灵感来自眼镜蛇团体(来自哥本哈根、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团体)并进行了疯狂的实验,色彩成为他最重
期刊
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和迅速扩散,给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各国的外交方式受疫情影响也进行调整,开启非常态模式——线上“云外交”,这种外交方式甚至成为2020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本文试图将疫情期间中国进行“云外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放在国际话语权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论述其在疫情期间对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和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与意义。首先,本文对云外交的基本概念和三种表现形式——电话、
关于画家:露西·史蒂文斯(B.Lucy Stevens)是国际知名的混合媒体艺术家,她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在新罕布什尔州长大,在那里她整日爬树和捉青蛙。这个小女孩儿很快被艺术活动所吸引,但对作为作家的祖母的钦佩却鼓励她走同样的道路。她开始了写作生涯,并在罗德岛学院教授文学超过二十年。她每天的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她的图画(笔记本,学生作业的边际,购物清单,信封,纸巾……)。2006年,露西决定辞掉工
期刊
关于画家:迈克尔·托恩格斯(Michael Toenges)1952年生于德国,现在居住在科隆,在勒沃库森工作。毕业于科利菲尔德设计与艺术学院,1980年至1981年曾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短暂学习。他曾在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和美国举办过展览,作品被科隆的科伦巴美术馆和瑞士的阿劳美术馆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