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病理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丧失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特点,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P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缺陷、氧化应激与线粒体缺陷、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环境毒素作用等多种因素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10-15%的PD患者有家族史。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因素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已发现15个染色体定位与帕金森病相关,11个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其中4个呈常染色体显性(Autosomal dominant,AD)遗传,6个呈常染色体隐性(Autosomal recesive,AR)遗传,1个与迟发性PD相关。2003年Nathan Pankratz等对150个美国PD家系进行连锁分析时定位了一个与PD致病相关基因PARK11,位于2q36-37。GIGYF2(GRB10-INTERACTING GYF PROTEIN 2)基因在人类基因中定位于2q36.1,是PARK11的候选基因。2008年Lautier C等在意大利和法国家族性PD人群中首次进行了GIGYF2基因突变分析,发现7个点突变,突变频率为4.8%。此后多个研究组又发现5个新的突变,在不同PD人群中GIGYF2基因突变频率有所不同。目前尚没有针对欧美以外人群进行的GIGYF2基因突变检测。目的建立运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GIGYF2基因突变的技术平台,对中国散发性迟发性PD患者进行GIGYF2基因突变筛查,明确该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特点。方法应用PCR技术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对中国300例散发迟发性PD患者进行GIGYF2基因所有27个外显子及内外显子交界区30bp内的突变分析,对发现的新碱基位点改变,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在20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分析,辨别是突变还是多态。结果成功对300例中国散发迟发性PD患者进行了GIGYF2基因突变分析,与dbSN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比较,共发现8个新的碱基改变,分别是:c.G766A,c.C1130A,c.C1417T,c.C1555T,c.GG1474-1475AA,c.C1738A,c.C2935T,c.G3208C,在200例正常对照组的DNA直接测序结果中均未发现这8个碱基改变,推测可能为新的突变。GIGYF2基因在中国汉族散发性迟发型PD人群中的突变频率为2.7%。本组PD人群中未发现dbSN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报道的已知突变。结论1建立了应用DNA直接测序诊断GIGYF2基因突变的检测技术平台;2发现8个新的GIGYF2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为:c.G766A,c.C1130A,c.C1417T,c.C1555T,c.GG1474-1475AA,c.C1738A,c.C2935T,c.G3208C,GIGYF2基因在中国汉族散发性迟发型PD人群中的突变频率为2.7%:3 GIGYF2基因的致病突变可能是中国汉族散发性迟发型PD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