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掌握我国青年男排比赛中技术指标的量化特征,不同位置队员完成技术动作的负荷量规律,从而澄清两种不同的认识与观点,为科学化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决赛的8支U21男排球队(北京队、解放军队、广东队、山东队、四川队、浙江队、河南队、天津队)按照比赛中所承受的技术负荷量,并将比赛结果按照3:0、3:1和3:2的三种情况进行了区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局场次的情况下,发球负荷量方面:主攻、接应、副攻、二传平均每场比赛发球次数分别为19次、18次、15.19次、13.13次。但在3:0场次时,呈现出接应的负荷量高于主攻的现象,在3:1场次时,呈现出副攻、二传、接应的发球负荷量大于主攻的现象。接发球负荷量方面:自由人与主攻接发球次数的场均值为30.38次、25.38次。但在3:0、3:1场次比赛中,呈现出主攻接发球次数多于自由人接发球次数的量化特点。传球负荷量方面:二传场均传球次数为102次,其中跳传72.13次、站立传球29.5次。其它攻手与自由人的场均调整传次数分别为主攻3.44次、接应3.63次、副攻1次、自由人5.38次。扣球负荷量方面:接应、主攻、副攻、二传队员的场均扣球次数为31次、27.69次、13.25次、2.5次。拦网负荷量方面:主攻、接应、副攻、二传场均拦网次数分别为25.06次、34次、49.19次、28.63次。但与3:0、3:1比赛场次时接应、主攻、二传三者次数相近的特点所不同。防守负荷量方面:自由人每场防守次数平均达到18.75次,而主攻、接应、副攻、二传分别为10.75次、8次、2.69次、8.25次。触球负荷量方面:二传、主攻、接应、副攻、自由人场均触球次数分别为111.31次、95.75次、80.31次、155.4次、55.5次。纵跳负荷量方面:二传、副攻、接应、主攻场均纵跳次数分别为114次、106.88次、83次和71.75次。结论:从运动技能与体能的一元化理论考虑,比赛中每次技术的完成,都牵扯到体能的同时参与,另外,比赛中每次技术均是在高强度对抗情境下完成的,其运动强度必然大于训练中的运动强度,因此,各位置对应的总触球次数和总纵跳次数可以作为训练中技术负荷量底线参考标准。在技术负荷量特征方面,发球、拦网、防守三个环节涉及到场上全体队员参与(发球自由人除外),是保证球队技术全面的重要因素。触球总数呈现出二传>主攻>接应>副攻>自由人的规律特点,纵跳总量呈现出二传>副攻>接应>主攻的规律特点。针对日常训练中,存在“大、中、小”三种训练强度安排,教练员可根据训练的阶段任务,身体素质及技术水平,参考五局、四局、三局的比赛数据,有针对性的安排训练量和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