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努力确保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而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包容性发展倡导机会平等、关注参与共享,是“效率与公平”的发展,该理念也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支撑。基于此,建立一个综合评价体系以测度区域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前人研究文献的梳理来探索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内涵,利用统计数据,以各省为基本统计单元分析了城镇化包容性的时空演化,以全国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收集2010-2019年的各项经济数据,从经济发展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包容性三大系统出发,构建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得出各省的包容性发展综合指数,利用geoda软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这几大省份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策略。主要研究结论为:(1)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包容性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呈上升趋势。从全国范围内看,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包容性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略优于西部地区,且中西部存在收敛趋势。从省级层面显示:城镇化包容性水平处于第一梯队省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以及广东;排在第二梯队的分别是:江苏、福建、山东、辽宁、重庆、海南;排在第三梯队的分别是:湖北、安徽、内蒙古、宁夏、湖南、陕西、新疆、江西、广西,河北、陕西、青海、四川、吉林、贵州、云南、河南、黑龙江;甘肃省的得分较低,属于第四方阵,有较大发展空间。(2)探究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与集聚效应。结果显示:1.经济发展水平的十年间Moran’s I指数呈先降后升的U型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先降后升,空间依赖性先弱后强;2.城镇化包容性的十年间Moran’s I指数呈2010-2011年间上升,2012-2014年下降,后2015-2018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集聚效应明显;从局域看,2010-2019年经济发展水平位于H-H集聚区的主要包括上海、江苏、浙江3个城市,位于L-H集聚区的为河北省,位于L-L集聚区的为新疆、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几地;2010-2019年10年间城镇化包容性位于H-H集聚区的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L-L集聚区的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宁夏、陕西这几省份,重庆在2013年处于H-L集聚区。(3)利用stata软件将城镇化包容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面板回归,发现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包容性呈正向促进关系,在纳入空间水平后,城镇化包容性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是正向促进关系。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并结合各区域实际禀赋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