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各国学者考察的重点,当前不断更新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在不断更新的经济形势中深入探索,使货币政策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本文以2008年—2015年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为研究对象,在这一阶段我国先后经历了金融危机时期和后危机时期。虽然央行在此期间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措施,但其效果差强人意。对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不仅能反映出货币政策存在的不足,还能对今后的货币政策实施起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再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力图从理论、操作实践、实证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的工具、目标、传导机制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通过建立VAR模型,对相关变量的进行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得出2008年—2015年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结论:这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缺乏有效性,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政策制定均有一定缺陷。其中,数量型工具的作用更加明显,但是价格型工具的作用日益增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稳定的影响很小,是弱有效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够通畅,传导效率低;货币政策由“宽松”到“稳健”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调整效果有限。通过对其他国家的经济环境和采取的政策进行研究,发现其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应当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加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向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转变、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能力、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沟通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