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区双车道公路运行速度预测及线形安全评价的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789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车、路、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汽车的安全行驶实际上是各要素之间统一协调作用的结果。丘陵区双车道公路是指地处丘陵区的二级以下(含二级)公路,其道路交通安全条件具有行驶条件差、安全隐患多、交通安全设施保障程度不足等特点,因而成为国内外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交通安全评价以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为中心,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入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性评价。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而言,还缺少对丘陵区双车道公路进行评价的方法,即缺少相关计算公式及评标体系。所以本文为此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本文参考已有的基于运行速度的线形评价指标和方法,提出丘陵区双车道公路以运行速度为基础的线形评价体系,即连续性指标(△V)、速度差指标(V85-Vd)、减速度指标(K)、平均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差(Vavg-Vd)、运行速度变差系数(Cv)以及综合前5个指标的道路安全系数C。这一体系以道路的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为评价准则。   通过分析丘陵区双车道公路的特征,研究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运用筛选试验方法选出影响运行速度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考虑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对运行速度影响的规律。然后根据实测的运行速度值的合理选取,研究曲线半径、道路纵坡、圆曲线长度对运行速度的影响,并分别得出这3个因素对与运行速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到运行速度基于曲线半径、道路纵坡和圆曲线长度的预测模型,并以精度分析及实测运行速度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最后,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北京市房山区周张公路的实际线形,采用文中建立的运行速度模型及评价标准与方法,给出了实际的评价,并收集近年来的事故资料,以验证评价的可信度。实践证明文中所建模型及所得结论对类似的丘陵区双车道公路的线形设计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地震灾害不断造成巨大损失。大震发生后,伤员抢救和灾民避难场所成为抗灾的重大问题。汶川大地震中九洲体育馆的巨大作用正好体现了有规划设置地震避难所
MSP(Multi-step pushover)法是一种简化动力法,它是采用结构静力弹塑性推覆的手段研究建筑结构破损状态的地震反应。首先输入地震反应谱,根据结构的动力特性分配荷载,逐步加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垃圾排放量急剧增加,其数量已远超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如不加以科学合理的处置,势必对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污染。
本文对微格化三氧动态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微格化三氧动态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针对小城镇污水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结合了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活性污泥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道床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突出,道砟胶技术是一种加固道床的有效方法。道砟胶作为一种或者多种胶结材料(如多羟基化合物,异氰酸酯等)组合的复合环保材料,拥
桩筏基础是高层建筑广泛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型式,关于高层建筑体系中上部结构、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研究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普遍关注。虽然人们对该课题已进行了大
本文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J08B10-05”、“住宅与城乡建设部研究与开发重点项目[2009-K2-37]”以及“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9Z46]”为依托,分别对两组(共
作为空间结构杂交体系的一种,索撑网壳结构以其结构轻盈,透光度好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地应用在一些大跨空间结构的采光顶屋盖中。索撑网壳结构通过拉索柔性体系与网壳
本文围绕跨度6m矢跨比0.1的单榀拱桁架拟动力试验进行试验模型设计和试验过程模拟分析。首先根据实验室条件和施工情况,确定了拟动力试验的模型结构,然后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
密肋复合墙—剪力墙混合结构是由密肋复合墙板和剪力墙组合而成的一种共同抗力的新型结构体系,这种结构是在保持了密肋复合墙结构诸多优点的基础上,部分墙体采用混凝土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