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童年创伤经历量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烟台某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312名有童年创伤的被试进行研究,来考察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及抑郁之间的关系,探讨抑郁易感人格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2.28,p<0.05);其童年创伤的躯体虐待(physical abuse)、躯体忽视(physical neglect)、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和性虐待(sex abuse)维度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t=2.11~3.51,p<0.05),而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2)童年创伤具体维度与抑郁均相关(r=0.34~0.45,p<0.01);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对抑郁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抑郁26%的变化量。(3)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emulousness)、封闭防御(defensiveness)、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和退让顺从(compliance)相关(r=0.28~0.57,p<0.01),但童年创伤与完美主义没有显著相关。(4)抑郁易感人格中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退让顺从与抑郁相关(r=0.27~0.45,p<0.001),完美主义与抑郁不相关。自我专注对抑郁最有预测效力,其可以解释抑郁总变异的20%。(5)在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34~0.47,P<0.01)。童年创伤和抑郁易感人格对抑郁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且可以解释抑郁27%的变异。(6)童年创伤和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emulousness)、退让顺从(compliance)、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和封闭防御(defensiveness)四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以抑郁作为因变量,进行强迫回归分析,整个模型显著,F(5,310)=25.88,p<0.001。整个模型可以解释抑郁29.7%的变异量。抑郁易感人格中自我专注维度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童年创伤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的差异,但童年创伤具体维度在性别上有所差别。男女在躯体虐待、躯体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情感忽视和不良家庭环境因子上无显著差异。抑郁易感人格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差别。男生在封闭防御和自我专注上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敏感好胜、完美主义和退让顺从上没有显著差异。抑郁在男女性别上没有差异。(2)童年创伤、抑郁易感人格和抑郁在生源地、独生子女情况、家庭收入变量上无显著差异。(3)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正相关;童年创伤中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性虐待对抑郁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童年创伤与抑郁易感人格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相关,但童年创伤与完美主义没有显著相关。(5)抑郁易感人格与抑郁关系正相关;自我专注可以有效预测抑郁的水平。(6)抑郁易感人格中的自我专注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