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有3个样本的基因组DNA在Plcg1(phospholipase C gamma 1,Plcg1)基因产生突变,其中2个样本在第11号外显子中具有冗余突变(c.1034T>C,p.S345F),进而影响PLCγ蛋白催化结构域。为了探究该突变与CTCL发病的相关性,计划构建PLCγ1(S345F)基因点突变小鼠并初步分析其免疫细胞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寻找CTCL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在生发中心B细胞对初始B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中发现Sik1基因的高表达,但是具体作用尚未明确,构建Sik1基因敲除小鼠将促进Sik1基因在免疫系统中作用的研究。方法: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其设计简单、效率高的优点在生物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依据其原理我们在小鼠Plcg1基因和Sik1基因靶位点附近设计sgRNA,进行原核显微注射;测序确定小鼠基因型;流式细胞术分析PLCγ1(S345F)基因点突变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结果:PCR测序确定得到PLCγ1(S345F)基因点突变F0代小鼠,经过两次传代得到F2代纯合点突变小鼠,PLCγ1S345F/+和PLCγ1S345F/S345F小鼠模型建立成功;流式细胞术分析PLCγ1(S345F)基因点突变小鼠的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Sik1基因敲除小鼠在细胞水平验证成功,目前仍在显微注射阶段。结论:PLCγ1(S345F)基因点突变对小鼠的B、T淋巴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影响,但该突变引起CTCL的原因尚待研究,该小鼠模型的建立将对下一步探索PLCγ1(S345F)基因点突变在CTCL发生中的潜在功能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