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经济增长与分配失衡并存的现象。本论文认为分配现象或者分配格局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其背后决定机制是动态的利益分享过程。利益分享过程表现为经济主体基于多种经济资源的权利形成、价值实现、产权分割与交换、构建组合等。这些分享活动需要流动性提供、组合投资、公允定价、合约治理等多种金融功能的支持。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体现在产权制度完善和金融功能供给的增加。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是一个经济加速货币化、证券化的过程:2013年底我国的M2/GDP接近于两倍,经济金融化率达到2.85。在经济金融化与产权制度转型相互交织的大背景下,金融部门和金融功能对于我国利益分享过程越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金融部门本身也处在多重转变过程中,其中金融功能的缺失、变异或者是差异性对待都会出现分享机制变异,最终放大市场经济固有的分配差距并造成代际传递。在整理了中国分配问题的典型事实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论文的第三章构建了包含金融功能的利益分享理论框架,并对我国的分配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解释。这一框架包括了生产性分享、消费性分享和公共分享三大部分。第四章重点从利益分享广度的视角讨论居民部门在宏观分配格局中的收入占比演变,尤其是讨论居民部门与政府部门在利益分享中相对关系。第五章主要是从利益分享深度的角度讨论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即劳动报酬与资本收入的相对比例。在金融控制的状态下,这一比例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居民部门与企业部门分享关系的重点。第六章集中讨论我国居民部门内部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在利益分享理论框架中整合了居民与政府、居民与企业的这两大关系,并在实证分析中使用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消费比、泰尔指数等多种指标衡量居民收入差距,验证了金融规模放大和金融效率提高不利于收入分配的观点。在第七章中总结了全文,并试图从利益分享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解释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尝试回答什么是“好”的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