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关雎》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否定西方长期以来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建立多元开放理论体制,改变固有的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将解构主义理论引入翻译。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作者的权威性”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连同翻译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以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等一起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基本主张,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另一个视野。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我国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首作《关雎》的三个英译本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分别选用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英国十九世纪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人庞德的三个译本。尽管《诗经》的英译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是缺乏系统的底本研究,比如具体诗篇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的翻译批评和研究。更缺乏某个或者某些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诗经》英译的系统研究。所以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理论依据,具体从其意义观、文本间的互文性、译者身份和任务,译者主体再创性四个方面对《关雎》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利用解构主义理论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英译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索。分析表明原诗意义在历时和共时的解构下被不断延申,本文三个译本虽独立存在但确互为补充,并赋予《关雎》原诗第二次生命。译者为了达到各自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不同译诗策略与技巧,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本研究对多个译本的分析证明解构主义理论的部分观点对诗歌翻译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实践意义,以期为汉诗英译等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其他文献
案由:温州市城建档案馆建于1981年,工程总投资114万元.由于原城建档案馆主要负责人政纪观念不强,工程基建规模扩大,社会集团购买设备未经审批,两项计为152万元,动用了档案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的进步在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使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市场受到了严重挤压,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互联网金融快
随着汽车电气化成为汽车工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对高性能、高效率电机的需求越来越大。扁线电机由于可提高电机功率密度,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机的主要选择,而电机的热性能是制约电
屏风画是集挡风、遮蔽、装饰、祈福、空间分割、氛围营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精神寄托、审美需要的载体,屏风画与壁画一样是与建筑形式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离开原有的建筑形
(一)传统立卷方法的优缺点优点有:1、归档文件装订成卷,便于管理,不易散失;2、以"问题"为主题,将同类归档文件按年度归集于一卷,便于专题检索;3、立卷可较好地保持文件之间微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东南亚许多国家.这次印度洋地震海啸死亡人数目前已经超过16.5万人,财产损失也十分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