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否定西方长期以来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主张建立多元开放理论体制,改变固有的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将解构主义理论引入翻译。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作者的权威性”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连同翻译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以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等一起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基本主张,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另一个视野。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对我国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首作《关雎》的三个英译本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分别选用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英国十九世纪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美国意象派诗歌代表人庞德的三个译本。尽管《诗经》的英译已经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是缺乏系统的底本研究,比如具体诗篇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的翻译批评和研究。更缺乏某个或者某些翻译学理论视角下《诗经》英译的系统研究。所以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为理论依据,具体从其意义观、文本间的互文性、译者身份和任务,译者主体再创性四个方面对《关雎》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利用解构主义理论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英译研究进行分析和探索。分析表明原诗意义在历时和共时的解构下被不断延申,本文三个译本虽独立存在但确互为补充,并赋予《关雎》原诗第二次生命。译者为了达到各自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不同译诗策略与技巧,使读者尽可能的体会到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本研究对多个译本的分析证明解构主义理论的部分观点对诗歌翻译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实践意义,以期为汉诗英译等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